墨西哥阿联酋沙特……为何一些海外市场进口中国汽车持续增长?
中国汽车出口,正在迎来一个新的时代。
墨西哥23.45万辆、阿联酋21.43万辆、俄罗斯17.10万辆……近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目的地前3名分别为墨西哥、阿联酋、俄罗斯,随后是巴西、比利时、英国、沙特、澳大利亚、菲律宾、哈萨克斯坦等。
机遇挑战总是并存
总体上看,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市场呈现出复杂而多元的格局,墨西哥、阿联酋、俄罗斯位列出口目的地前三甲,却有着各自不同的发展态势。
上半年,墨西哥登顶中国汽车第一大海外市场,同比增长30.7%,成为当之无愧的“黑马”。名爵、奇瑞、小鹏等中国品牌汽车都较为精准地契合了当地需求,并凭借亲民价格与服务优势迅速“圈粉”。曾经有舆论猜测墨西哥是向美国转口的中转站,但调查显示,实际超八成的中国品牌汽车都已直接在墨西哥本土消化,彰显出这一新兴市场的强劲潜力。
对于中国汽车出口而言,上半年阿联酋市场同比增幅高达58.5%,增速一骑绝尘。据分析,一方面,中国车企已经针对当地高温、沙漠环境和消费者对大空间、豪华配置的偏好,推出定制化车型;另一方面,阿联酋汽车市场的繁荣也为中国汽车辐射沙特、卡塔尔等周边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撑。
俄罗斯曾是中国汽车出口的热点市场,2025年上半年销售总量虽有下滑,但仍然位列前三位。当地舆论认为,2024年以来俄罗斯连续上调整车进口报废税,累计涨幅超90%,再加上车贷利率攀升至18%,使得进口汽车在俄售价普遍上涨15%-25%,令收入有限的普通消费者出现了犹豫情绪,销售速度放缓,也让车企开始思索如何应对不断变化的海外市场。有行业人士认为,中国汽车在海外市场一直在面临机遇和挑战交织的现实,不断寻找新的应对之策或许会使后面的路走得更为顺畅。
在上述市场之外,巴西、比利时、英国、沙特等国家的汽车市场呈现出亮点纷呈的局面。
其中,巴西依托本地化生产基地实现稳定增长,奇瑞巴西工厂持续发力,上半年出口量实现12%的增长。本地化生产不仅降低了成本,还能更好地适应本土市场需求,有效规避关税壁垒。
比利时作为欧盟物流中心,战略地位重要,承接了新能源汽车对西欧的出口需求,上半年出口量达15.2万辆,同比增长22%。通过比利时,中国新能源汽车能够便捷地进入法国、德国等欧洲核心市场,加速向欧洲市场的渗透。
沙特受益于“2030愿景”下的汽车消费升级与新能源转型,中国品牌积极响应,通过与政府合作,项目批量进入市场,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向沙特出口量达11.95万辆,同比增长24.9%。这一市场的特点,是消费者对汽车品质、智能化配置要求较高,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高配置、智能化优势得以充分展现。
“出海”增长原因何在
在行业人士看来,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总量为308.3万辆,同比增长10.4%;上半年中国汽车整车出口金额达596.7亿美元,同比增长8.2%,这种良好增势的背后有着一系列因素的驱动。
中国汽车产品力提升,是有目共睹的现实。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占中国汽车出口总量的30%以上,在墨西哥、比利时等市场占比超50%。这一数据背后,是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产品布局的日益完善。新技术、新产品、新设计的优势,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出口提供了坚实保障。
与此同时,本土化产品策略也是中国汽车破局区域市场的关键。针对墨西哥消费者对皮卡车和高底盘SUV的独特偏好,多个中国品牌都作出了适应性的设计或改进,通过加装越野套件,提升了车辆的越野性能和通过性,满足了当地消费者对户外越野和复杂路况的独特需求。同时,中国汽车优化售后服务网络,缩短了维修保养的等待时间,提高了客户满意度,使得市占率快速提升。在阿联酋,面对高温干旱的特殊环境,中国车企强化空调系统散热性能,确保在酷热天气下车内依然凉爽舒适;多个中国品牌还推出沙漠模式专属配置,如增强的轮胎抓地力、更高的底盘离地间隙等,让车辆在沙漠中行驶更加稳定安全可靠舒适,实现了产品力的“精准适应”,成功赢得了当地消费者的青睐。
在市场布局策略上,中国车企敏锐地捕捉市场机遇,通过“产品+技术+服务”的组合拳,抢占市场先机。一些中国品牌通过在当地建设生产或组装工厂,以本地化生产降低了生产成本,还能更好地适应当地市场需求,通过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产品配置和营销策略,快速占领海外市场。同时,对于一些发达地区严苛的技术壁垒,中国品牌也在以通过E-Mark认证、A-NCAP安全测试等一系列高标准的检测并推行高端产品的实践,打破了以往中国汽车低端廉价的印象,取而代之的是中国汽车的高端品质和创新实力,也成功打破了长期以来由欧美日韩品牌主导的部分区域市场的状况,逐渐为中国汽车“出海”构筑了越来越好的基础。
实力增强意义不凡
从国内看,中国汽车出口持续增长的背后,是产业升级的深刻变革。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均价接近1.8万美元,较2020年增长了45%,其中新能源车型的溢价率更是超过30%。有关专家认为,这表明中国汽车正逐步摆脱过去“低价竞争”的印象,迈向“技术溢价”的新发展阶段。
对于汽车全球化而言,品牌建设是中国汽车全球化进程中的关键一环,而出口则是品牌突破的重要契机。在墨西哥,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可中国品牌汽车,中国品牌在国际消费者心中的形象正在发生深刻转变。曾经,中国被视为全球汽车的“代工工厂”,在国际市场上缺乏具有影响力的自主品牌。如今,随着中国汽车出口量的不断增长和产品质量的稳步提升,这一局面正在逐渐改变。在一些海外汽车市场,中国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凭借先进的智能网联功能,为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汽车消费体验,成功树立了“科技感”的品牌标签。这些都表明,中国汽车品牌正在全球范围内逐渐成长,打破了国际市场对中国品牌的固有认知,开启了全球化品牌建设的新征程。
有行业人士指出,当前全球汽车产业正处于一个新的变革期,也正是全球汽车产业链重构的新契机,而中国汽车能够抓住这一机遇,以出口为路径,在应对挑战中逐步构建自己的核心优势,是中国汽车走向全球化的关键。如今,中国汽车海外投资建厂,不仅带动了当地汽车零部件供应链体系的建设,还促进了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同时也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适应性。也有的中国车企与当地供应商紧密合作,推动形成“本土生产+区域辐射”的新产业生态,推动了全球汽车产业的地理格局重塑。这种产业链的向外拓展,不仅提升了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的影响力,也为中国在全球汽车产业链重构过程中赢得了主动权,有望改写全球汽车产业的竞争格局。
还有舆论认为,面对中国汽车出口的良好增势,中国车企需构建“多元化市场布局+本地化深度运营+技术合规储备”的立体“出海”战略,在不同区域以不同的应对策略赢得市场。当越来越多的中国汽车行驶在世界各地的公路上,这不仅是中国制造“出海”的标志,更是中国汽车一步步迈向全球化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