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一五”老厂,一炉铁能变出“千种钢”

发布日期:2025-08-13· 人民日报 王云杉
王云杉

累计产钢超4.4亿吨,研发独有产品200多种,中国宝武旗下武钢有限公司

一炉铁能变出“千种钢”

图片

有这么一家钢铁企业,产品遍布神州大地:

它的产品撑起了港珠澳大桥的“脊梁”,24.8万吨钢板助大桥抵御16级台风;

它的产品贯通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的能源“动脉”,管道既能扛高压,又能抗低温,让天然气输送效率提升30%;

它的产品装配在千万台新能源汽车的驱动电机里,助力新能源汽车跑得更快、更省电。

它,就是中国宝武宝钢股份武汉钢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钢有限”)。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第一个特大型现代钢铁联合企业,从武钢一号高炉投产到今天,武钢有限累计产钢已超4.4亿吨,产品种类达1300多种,其中独有产品200多种。

图片

整装待发的武钢有限高铁重轨

近日,记者走进武钢有限,实地感受这家企业的“钢铁力量”。

发力高精尖

持续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轧制、热处理、剪切……武钢有限新能源无取向硅钢产线上,0.1毫米厚、1米宽的银色钢板如绸缎般高速“吐”出。

无取向硅钢,又称为电机钢,是电驱动系统的“心脏”,新能源汽车、机器人、低空飞行器等产品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近年来,越来越多下游产业向电动化方向升级,对硅钢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武钢有限技术中心无取向硅钢产品首席工程师陈圣林说。

一年前,武钢有限实现了0.1毫米级高强度、极薄规格无取向硅钢量产。

薄,意味着什么?

更低的损耗。“一台新能源汽车的驱动电机,一般要用到50至80公斤的无取向硅钢,硅钢越薄,电机的损耗就越低,效率越高。”陈圣林说,和前代产品相比,0.1毫米极薄硅钢能够将电机效率提升超20%。

更小的体积。“无论是人形机器人,还是低空飞行器,它们的电机都逐渐走向小型化。”陈圣林表示,使用这款硅钢电机能够在相同体积下输出更大的功率,助力电机小型化、轻量化升级。

更精密的制造工艺。先易后难,从“0.15毫米”规格入手;边生产边摸索,先后攻克20多个技术难题;应用智能系统,精密控制温度、精度、压力等各项参数……武钢有限团队接续奋斗,短短一年便实现了技术突破。

发力高精尖的同时,武钢有限也致力于挺起硬脊梁。

乌东德水电站,“西电东送”的国家重大工程,首批机组投产至今,已累计向粤港澳大湾区等地输送超1800亿千瓦时的清洁电能。

转子,水轮发电机的关键部件。“乌东德水电站水轮机转子所用的材料正是我们研发的750兆帕级高强度高精度磁轭钢。”武钢有限技术中心主任研究员宋畅说。

宋畅介绍,乌东德水电站机组转子由4.3万张扇形磁轭钢片叠装而成,总重达2100吨、高近4米。当机组工作时,磁轭钢片的转速高达每分钟93圈。任何一片磁轭钢不平整,都会让转子的重量分布失衡,进而影响发电机组的使用寿命。

“同时期,全球最好的磁轭钢片标准是不平度误差不超过3毫米/米,而我们研发的磁轭钢不平度小于1毫米/米,极大助力我国大型水电机组磁轭钢的国产化。”宋畅说。

武钢有限创新的“炉火”还在越烧越旺:

超宽汽车板批量应用于国内重点汽车厂商,市占率达75%以上;钢轨产品应用于我国近百条铁路线路,铺设里程达1.8万公里;光伏支架用超级耐候拉杆用钢将材料韧性提升150%以上,助推光伏行业用材升级……“十四五”期间,武钢有限研发出全球首发产品8个,独有领先品种牌号占比提升至48%。

改革求实效

制度改革激活内生动力

从“一五”一路走来,武钢有限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几经探索、殊为不易。

图片

上世纪70年代,工人们正在安装热轧厂粗轧机配件

1957年7月1日,武钢一号高炉破土开工,计划次年国庆节前后投产。彼时,有外国报纸预言,一号高炉1958年出铁是“天方夜谭”。

武钢有限党群工作部部长黄超回忆,当时一号高炉的炉长李凤恩为了能让高炉提前出铁,带领炉前工奋战8天8夜,人拉肩扛,用3个半小时往炉膛里装进了1500根枕木。“最终,武钢仅用14个月13天便完成了外国人眼中‘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上世纪70年代,国家决定引进一批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其中包括一套在武钢落地的产线——“一米七”工程。为熟练地驾驭这些“洋设备”,武钢掀起了岗位练兵和科技攻关的热潮。一大批技术人员守在生产现场,熟悉设备、分析板型。最终,不仅成功消化吸收了200多项专利,还创造性地开发出一系列新产品。

时光流转,艰苦奋斗的精神始终如一。

回忆磁轭钢的研发历程,宋畅依然充满自豪。她说,磁轭钢的高强度、强韧性和磁感性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内在矛盾,关系之复杂好比三元N次方程,“要想成功,只能不断试错。”合金成分的变化要跟踪炼钢厂、板型控制要跟踪热轧厂,退火环节要跟踪冷轧厂……历经10个春秋,宋畅所在的团队成功开发出高强度高精度磁轭钢,性能领先世界。

然而,武钢有限也曾面临挫折。2015年,钢铁行业面临供需失衡的严峻局面,武钢经营面临困难。

怎么办?靠改革。2016年12月,宝钢、武钢联合重组成立中国宝武,次年,武钢有限成立。重组后的武钢有限,不断改革创新,焕发出新的生机。

2023年,武钢有限在制造体系内部引入市场机制,炼铁厂卖铁水、炼钢厂卖钢坯……上下工序以市场价格进行买卖、模拟经营,各工序、各厂部要对自身的盈利情况负责。

热轧厂厂长白春雷说:“改革促使厂里职工形成了经营思维,大家纷纷主动学算账、跑市场、抢订单,敢于挑战效益好的高难度品种。在今年钢铁行业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热轧厂连续两个月毛利超过1亿元。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过去几年实践证明,宝武重组是成功的,武钢有限的经营绩效发生了质的改变。”宝钢股份党委常委、副总经理,武钢有限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彭俊说。

催生新动能

从“傻大黑粗”到绿色低碳

谈起钢铁业,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铁水四溅、漫天烟尘。但走进武钢有限,感受到的却是清新、绿色。

“瞧!这些光伏板每年可贡献4500万千瓦时绿电,足以覆盖厂区非生产用电,一年可减少3.54万吨碳排放。”武钢有限能环部部长助理胡舰说。

从高处俯瞰武钢有限厂区,各个生产车间的屋顶上,整整齐齐铺满了光伏发电板。近年来,武钢有限着力推动园区绿色转型,一手“应设尽设”部署场内分布式光伏发电,一手争取外购绿电。“我们力争到2030年,外购绿电比例达到40%,厂内光伏装机规模达到100兆瓦以上。”胡舰说。

生产流程,含绿量也逐步提升。

走进武钢有限热轧厂,一卷卷宽2米的低碳汽车板接连下线。“在高炉和转炉的冶炼过程中,这些‘绿钢’的废钢添加比例超40%,大幅降低了长流程钢铁生产中的碳排放。”白春雷介绍。

智慧制造也来助力。高炉出铁,机车驶向出铁口,铁水罐对位,机车受铁完毕,前往炼钢厂……铁水从高炉运输至炼钢厂,看似简单,却是一个复杂的组织调度难题。

“理想的情况是,高炉出多少铁,机车就运多少铁。”武钢有限运输部首席技师郑军平说,但21平方公里的厂区,5座高炉、9座转炉,铁道纵横交错、交叉路口星罗棋布,多种排列组合下,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很多“等待”。

怎么办?武钢有限研发了“5G+铁钢界面”智慧管控平台,在智慧模型和自学习系统的加持下,智能调度和无人驾驶成为现实。铁钢界面智慧系统上线后,铁水运输效率提升10%,铁水温降降低10摄氏度,仅运输环节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每年逾4000万元。

生产向绿,产品也广受欢迎。

“我们融合高炉加废钢、转炉大废钢比及全流程100%绿电等多项技术,研发出的全流程减碳50%以上的汽车板、建筑用钢等绿色产品,已成为市场的‘香饽饽’,为下游产业链的绿色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胡舰说。

回望来时路,从铁水飞溅的一号高炉,到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的“一米七”工程,再到如今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钢铁新地标,从“一炉铁”到“百种钢”,转型之路上,武钢有限坚持自主创新,在求新求变中催生出新动能。

中国宝武党委书记、董事长胡望明表示,企业将继续深化变革,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活力,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推进整合协同、发展新质生产力及推进数字化改革等方面,走在前、做示范,贡献钢铁“顶梁柱”的坚实力量。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