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研究报告:解码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底层逻辑与未来趋势

发布日期:2025-08-13· 中国汽车报网 记者:赵建国 编辑:李沛洋
记者:赵建国 编辑:李沛洋

智能化、电动化将重塑全球汽车产业格局,中国领跑世界汽车产业变革……据报道,日前,日本汽车研究机构披露的一份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全球汽车市场的公开数据、发展趋势、技术迭代路径,以及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自动驾驶产业链格局进行了系统分析,并结合汽车行业的发展动向,提出了对未来五至十年的深度研判。

舆论认为,这不仅是一份数据报告,更是一份面向企业高管的参考指南。其旨在帮助企业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与技术环境中,抢占先机、规避风险、构建长期竞争力。

看好中国汽车发展

“中国不仅已稳居全球最大汽车市场,更在新能源渗透率、出口规模、产业链整合速度等方面拉开与主要竞争对手的差距,对全球汽车市场价格体系、供应链结构与技术扩散产生了直接冲击。”《报告》表示看好中国新能源汽车。

《报告》基于2023年至2024年初的市场与技术数据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对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提出了三个方面的主要观点。

一是看清格局变化,理解中国在全球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战略位置,以及这种位置变化将如何改变跨国竞争;

二是把握技术脉动,掌握动力电池、汽车芯片、算法、车路协同等关键技术的迭代节奏,找到投资进出的最佳窗口;

三是应对全球不确定性,在供应链资源价格波动、供应链本地化、法规与数据合规等不确定性中,找到安全且可扩展的增长路径。

《报告》提出,作为全球汽车产业的风向标,中国汽车市场正以惊人的速度重塑格局。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已稳坐全球最大汽车市场的头把交椅,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尤其是纯电动与插电混动汽车领域实现跨越式增长。这不仅是销量的胜利,更是供应链整合、规模化制造与政策驱动的合力结果。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正在改变全球市场的游戏规则,部分出口海外的电动汽车售价,普遍比欧美同级车型低20%-30%,迫使全球同行重新定价。与此同时,中国掌握着全球60%的动力电池产能,在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中握有定价权,并通过技术快速迭代,将电驱系统与整车控制软件的更新节奏加速带到海外市场。

全球机遇挑战并存

《报告》认为,全球汽车市场正步入一个“增量趋缓、结构剧变”的新阶段,新能源与智能化浪潮正深刻改写汽车行业版图。

其中显示,欧洲2023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达23%,北美渗透率约10%。在新兴市场,东南亚、拉美、非洲虽不足5%,但未来增速潜力巨大。

在汽车产业变革中,由电动化+智能化并行,动力电池成本已降至约100美元/kWh,预计2030年将降至60-70美元/kWh。同时,L2+自动驾驶在中、美、欧渗透率已超30%,2030年主流车型或将具备L3级自动驾驶功能。

在企业的平台化生产方面,统一电驱平台成为主流,单一平台可覆盖多车型,开发成本降低20%-30%。

在能源多元化探索方面,氢燃料与合成燃料在商用车和特种车辆领域稳步推进。

《报告》显示,在不同地区的市场,仍然存在一定的发展差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不同市场的渗透率、政策节奏与能源基础设施差异巨大,欧洲主推的是高端纯电(BEV),在东南亚主打的是混动(HEV/PHEV)。从供应链看,欧美加速本土化生产要求,动力电池及核心零部件本地采购比例需达40%-60%,影响跨国投资与布局。在技术竞争上,特斯拉、丰田、大众等跨国车企在电池、软件、智能驾驶上的迭代速度差异,将决定未来的竞争排名。

从研究机构的角度看,全球市场不再是“一盘棋”,而是多速率、多政策、多技术路线的立体竞争。车企如果不能精准分配资源、同步调整技术节奏,就可能在不同区域的赛道中失速。

《报告》提出,车企管理层必须关注的五大战略命题,包括供应链安全、技术迭代节奏、全球化布局、商业模式创新、跨界融合。其认为,新能源汽车竞争已经进入“体系能力”时代,谁能同时掌控技术节奏、供应链安全与商业模式创新,谁就能在未来的全球新能源汽车赛道中占据绝对话语权。而自动驾驶与智能网联技术,正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下一轮发动机”。在这一领域,中国的测试与应用范围正在快速扩张,从中高端车型普及的L2辅助驾驶,到港口、干线物流的L4级无人驾驶商用化,技术迭代和落地速度都在刷新记录。

因此,《报告》指出,国际市场的电动化、智能化趋势虽势不可挡,但区域差异显著、政策节奏不一,建议相关企业进行分区域、差异化的战略布局。

企业发展值得深思

有分析认为,在新能源汽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报告》在电池技术、智能驾驶、平台化生产等关键领域,以及产业链、供应链的风险应对等方面提出了分析和建议,对汽车企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事实上,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与发展进程中,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如供应链资源风险、价格波动、供应链本地化要求、数据合规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规差异等。《报告》的建议,具有一定指引意义。

在矿产资源方面,价格波动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影响较大,锂、钴、镍等动力电池关键原材料价格近几年经历了“过山车”般的行情,从一度高达60万元/吨到近期的7-8万元/吨左右,引发企业高度关注。对此,《报告》建议,相关企业应建立“矿产直采+回收体系”双保障,通过直接采购矿产资源,确保原材料供应稳定,降低价格波动风险;同时,建立回收体系,对废旧电池进行回收利用,不仅可以减少对新资源的依赖,还能降低环境污染,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供应链。

面对欧美供应链本地化要求,《报告》认为,相关企业需要谨慎选择海外建厂区位。其中,东南亚地区劳动力成本低,且与欧美市场贸易关系密切,在东南亚建厂可以有效规避关税;东欧地区地理位置优越,贴近欧盟市场,在东欧建厂可以更好地满足欧盟市场对供应链本地化的要求。有关企业应根据自身战略和市场需求,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作出有利于发展的选择。

有行业人士认为,《报告》是对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一次较为全面而深入的全景扫描,更是汽车企业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竞争的一份参考。在全球汽车产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汽车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唯有理解产业发展背后逻辑,才能更好地把握市场趋势,推动技术创新,坚持开放合作,从而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锚定正确航向,行稳致远。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