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汽车产量世界第一之地,究竟是怎样炼成的?
晶莹剔透的水晶、醇香飘逸的葡萄酒、风味独特的羊奶酪……地处中欧的内陆国家斯洛伐克,领土面积4.9万平方公里,大致相当于半个浙江省;人口约440余万人,接近厦门市,但其汽车产业却在数十年间迅速崛起,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近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1-6月,中国汽车进口量为22万辆,同比下降32%。其中,在日本汽车进口量同比下降17%、德国进口量同比下降43%、美国进口量同比下降48%的情况下,斯洛伐克逆势上扬,不仅进口数量超过美国,且实现同比增长10%,成为少数实现增长的国家。
与众不同的崛起之路
与其他欧洲国家相比,已经跻身发达国家之列的斯洛伐克有着太多的与众不同。
与很多国家不同,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临近斯洛伐克、捷克、奥地利三国交界处,横跨多瑙河,便捷的交通不仅为汽车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成为“要想富、先有路”的典型代表之一。
斯洛伐克的汽车产业集中的基本都是跨国巨头的公司及制造工厂。斯洛伐克大众汽车公司,自1991年在布拉迪斯拉发成立以来,已成为该国重要的汽车制造基地。布拉迪斯拉发大众汽车工厂生产大众旗下多个品牌的汽车,也是大众汽车集团全球唯一一家能在一个屋顶下生产多个不同品牌汽车的工厂。在这里,大众途锐、奥迪Q7、奥迪Q8、保时捷卡宴,以及Volkswagen up、Volkswagen e-up、SKODA Citigo和SEAT Mii等车型的不断下线,共同铸就了汽车制造的传奇,而且,这些产品的99%以上都远销至全球158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不仅是整车,零部件制造也已经成为产业链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斯洛伐克大众汽车马丁工厂,则专注于变速箱和底盘部件的制造,其产品组合涵盖差速器、法兰、制动盘、轮毂、法兰轴以及同步环等众多零部件,有93%以上都用于出口,这些零部件已装配在大众、奥迪、斯柯达、西亚特和保时捷等大众旗下知名品牌的汽车上。
如今,来到这里的游客,可以乘坐长达452米的缆车,从空中视角欣赏大众汽车工厂的全貌。这条缆车将从生产车间一直抵达测试线,可以一览无余地了解汽车制造的全流程。此外,工厂内忙碌的多类型机器人、自动物流车等,都令人叹为观止。
不仅仅是大众汽车,如今,已经在斯洛伐克扎根的跨国品牌还有标致、起亚、捷豹路虎等知名汽车制造企业。
公开数据表明,汽车工业占斯洛伐克工业生产总量的约44%,汽车年产量约超过100万辆,汽车产业链就业人数约超2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近6%,大约相当于20人中就有1人在从事汽车产业链相关工作。如此之高的比例,在各国包括发达国家中并不多见。
产业发展的良好“土壤”
尽管国土面积有限,但斯洛伐克却被称为“欧洲心脏”。短短数十年间,斯洛伐克的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一跃成为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人均汽车产量超过180辆,长期位居世界首位,所以也被誉为“欧洲的底特律”。
有分析指出,斯洛伐克汽车产业的快速崛起,是外资驱动、地理优势、政策扶持与创新生态协同发力的结果,由此,在全球汽车产业发展中成为一个独特的样本。
外资的大规模涌入,是斯洛伐克汽车产业腾飞的核心动力。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大众率先在斯洛伐克设厂,随后,起亚、标致、捷豹路虎等跨国汽车巨头纷纷跟进,在斯洛伐克建立生产基地。截至目前,多家跨国车企在斯洛伐克形成了庞大的产业集群。这些跨国车企不仅带来了巨额资本,还导入了先进的汽车制造技术、成熟的管理经验以及全球化的销售网络,推动了整个汽车产业链的持续升级。
斯洛伐克坐拥“欧洲十字路口”的绝佳地理位置,它处于阿尔卑斯山脉、多瑙河平原等四大地理区域的交汇点,是连接东西欧的关键纽带。境内拥有纵横交错的公路网与铁路网,一条条交通大动脉,不仅将城市紧密相连,而且与周边国家的交通网络无缝对接。多瑙河蜿蜒穿过,为大宗货物运输提供了低成本的水路通道,使得汽车及零部件能够高效运往欧洲各地及港口,进而辐射全球市场。
车企将生产基地布局在斯洛伐克,如同占据了战略枢纽,从这里出发,汽车产品可以在短时间内抵达欧洲主要消费市场,大大缩短了运输周期,降低了物流成本,增强了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价格竞争力。以标致在斯洛伐克的工厂为例,其生产的汽车通过便捷交通网络,迅速分销至欧洲各国,在市场响应速度上远超部分竞争对手。
在政策支持方面,斯洛伐克为吸引汽车产业投资,精心打造“有温度”的政策。其中,在税收方面,给予汽车企业大幅度的减免优惠,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设立专项财政补贴,用于支持企业的技术研发、设备更新等关键环节。作为欧盟成员国,斯洛伐克还享受关税同盟带来的贸易便利,进一步增强了对跨国车企的吸引力。
适应变革的创新之路
在创新投入上,斯洛伐克更是毫不吝啬,国家创新力在全球排名居前。高研发投入促使汽车产业不断向智能化、自动化迈进,工厂中不断攀升的机器人密度便是创新成果的直观体现。企业与科研机构紧密合作,积极探索新能源汽车技术、自动驾驶技术等前沿领域,为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使其在全球汽车技术变革浪潮中始终保持较强竞争力。
2019年,斯洛伐克启动实施《电动汽车发展行动计划》,2023年6月又批准了更新版的《电动汽车发展行动计划》。该计划分为3大类、16项措施,旨在减少交通运输中的碳排放,促进电动汽车在斯洛伐克的普及和应用,为斯洛伐克汽车工业转型做好准备。
近期,斯洛伐克宣布西部舒拉尼工业园区投资项目上升为国家战略投资,意味着该项目将享受斯洛伐克《战略投资法》的支持政策,而由中国企业参与建设的斯洛伐克首个电池超级工厂——国轩-伊诺巴特电池厂将在此落户。该电池厂由国轩高科与斯洛伐克电池制造商伊诺巴特合资成立,计划今年开工建设,明年开始生产。该项目不仅标志着中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合作迈出了重要一步,也将为斯洛伐克绿色经济转型注入强劲动力。
2024年11月,斯洛伐克总理率领高级别代表团访问中国,与中国相关部门和企业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双方一致认为,新能源合作是两国未来合作的重点领域,尤其是在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方面,中斯两国具有广阔的合作前景。斯洛伐克特别强调,中国是一个值得合作的国家,中国的发展给斯洛伐克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斯方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希望在新能源领域与中国展开合作。此次访问为中斯两国在新能源领域的合作奠定了基础,该电池厂项目正是这一合作的重要成果之一。
数据显示,2024年,斯洛伐克在吸引外资的28个重要项目中,11个项目来自电动汽车领域,创造了高达60%的新增产能,占投资额的90%,而舒拉尼电池厂项目正是其中的亮点。斯洛伐克的目标,是不仅要稳住人均汽车产量世界第一,人均动力电池产量也能占据全球领先地位。
近日,斯洛伐克电动汽车协会(SEVA)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斯洛伐克共有1117个充电点,2818个公共充电桩,公共充电桩的总装机容量为162兆瓦。SEVA认为,目前已安装的公共充电桩可以轻松满足斯洛伐克道路上电动汽车数量四到五倍的需求,并称电动汽车发展的下一个推动力将是高速公路沿线超快速充电园区的建设,这将显著提升电动汽车用户长途出行的舒适度。
行业人士认为,斯洛伐克汽车产业的崛起,深刻印证了开放合作与精准定位的产业发展逻辑。包括日益扩大的斯洛伐克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合作,正在为斯洛伐克汽车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动能。回顾数十年来的历史进程,斯洛伐克汽车产业的跃迁也给行业带来更多的启示,并提供了开放合作走向成功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