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智能网联汽车的“阿喀琉斯之踵”,有了新“密钥”?

发布日期:2025-08-14· 中国汽车报网 记者:赵建国 编辑:李沛洋
记者:赵建国 编辑:李沛洋

自驾至崇山峻岭之间,手机却突然没了信号;在沙漠或海滨越野,车辆可能失去定位,辅助驾驶提醒接管……这些以往被称为智能网联汽车“阿喀琉斯之踵”的“软肋”,如今有了“高大上”的解决方案。

8月13日,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8组卫星发射升空,这是中国低轨卫星互联网组网的重要一步。而在全球范围内,卫星互联网已经成为智能网联汽车日益亲密的“出行伴侣”。

卫星通信“法力无边”

众所周知,智能网联汽车无论是开启辅助驾驶还是自动驾驶,以及智能座舱等方面的功能,都需要有精准的定位、高速通信来提供支持,否则都是水中月、镜中花。

低轨卫星互联网是通过部署在200-2000公里近地轨道的大规模卫星星座,构建全球实时信息传输网络,提供高速互联网接入、定位等服务的卫星系统。相较于中高轨卫星,其具备低时延(时延小于100毫秒,符合自动驾驶要求)、广覆盖、传输速率高、信号损耗低等技术优势。智能网联汽车无论在城市还是到了没有手机信号的区域,都可直连卫星高速稳定上网,告别通信死角,顺畅使用相关功能。

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进程中,智能化、科技感、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实时高精度定位、信息交互等一系列先进功能的实现,几乎无不是依靠互联网通信来支撑。现阶段,智能网联汽车几乎全部高度依赖地面通信基站网络,一旦遭遇复杂地理环境和一些特殊地形区域,没有互联网信号成为最大的难题。

例如,在偏远山区,茂密山林、特殊气候加上基站不足等因素,都可能使得地面基站信号难以有效覆盖,以及信号在传播过程中大量衰减,导致车辆通信时断时续;海洋岛屿被广袤的海洋环绕,基站建设成本高昂且难度极大,信号“孤岛”现象更为严重;隧道峡谷中,钢筋水泥结构与特殊地形对地面通信信号产生屏蔽与反射,使得互联通信成为难题。据相关数据显示,除了海岛,全球仍有大量的陆地处于通信网络未覆盖、或难以覆盖区域,这些区域对于依赖地面通信网络的智能网联汽车而言,无疑是畅行的“屏障”,一旦进入,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系统、座舱通信及手机信号都将陷入瘫痪,严重影响车辆的安全性与驾驶体验。

而这一切,都将在低轨卫星互联网面前迎刃而解。

低轨互联竞争激烈

正是由于低轨卫星互联网拥有难以比拟的“先天”优势和巨大的商业潜力,近年来已经成为全球竞争的热点。

在这种全球竞争新格局下,低轨卫星通信组网也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其中,马斯克的SpaceX“星链”(Starlink)、亚马逊“柯伊伯”(Kuiper)都属于低轨卫星通信网。据美国媒体称,至今年7月,星链在轨运行的卫星已经超过7000颗,而星链的计划目标是4.2万颗。

但是,国际机构有关专家提醒,近地轨道的空间资源非常有限。据测算数据显示,地球低轨卫星总容量仅约6万颗左右,在目前的情况下,这一领域的规则仍然是“先到先得”。所以,目前阶段,星链已经抢占了先机,并将占用大部分低轨空间。同时,全球还有其它一些国家的星座计划也在争夺低轨通信资源。

公开报道显示,中国正在建设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计划,计划在2030年构建由2万余颗卫星组成的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全球通信网络。同时,中国也有商业公司参与建网。如“千帆星座”,由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商业化运营。此外,行云工程、鸿雁星座、吉利未来出行星座等都在加快组网。吉利未来出行星座将部署5676颗卫星,向全球提供卫星宽带服务。而在这一计划中,也将同步提升吉利旗下多个品牌智能网联汽车用户的出行体验。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国内已有越来越多的智能网联汽车将卫星互联通信模块作为标配,在一些移动通信服务商支持下,已经进入实用阶段。

如今,随着卫星互联网星座的进一步组网,有望彻底改变我国的通信格局,并将在山区、高速公路、高原、沙漠、滨海等场景下,智能网联汽车高速互联网的掉线、卡顿、延迟、信号弱、没信号等问题都将得到有效解决。

无忧出行将成现实

智能网联汽车,是卫星互联网最大的受益载体之一。

在海岛复杂地形测试中,低轨通信卫星为自动驾驶汽车实时传输道路施工、临时改道等云端指令,解决了实施感知与精准定位前提下准确决策的现实问题。

在城市中,高楼大厦林立,信号在传播过程中极易受到阻挡和干扰,导致信号衰减、中断等问题。而在高速公路上,车辆行驶速度快,基站切换频繁,也容易出现通信不稳定的情况。在这些场景下,卫星互联网都能够发挥稳定、高速等独特的优势,为车辆提供可靠的通信互联服务。

同时,卫星互联网具备高精度定位优势,可破解汽车“厘米级”导航难题。尤其是在隧道、高楼林立的城市等场景,定位误差较传统方案大为提升。车载终端通过卫星互联网,可在无地面信标情况下完成自动泊车、路径规划等准确操作。

此外,卫星互联网还能构建“车路星云”协同体系,提升安全出行的效率。并且,即使遇到地面无信号等情况,车载卫星终端可秒级切换至卫星通信模式,实现紧急呼叫、故障诊断等功能。近年来,在一些网络瘫痪的抢险救灾现场,救援车辆大量使用卫星通信,为抢险救灾的指挥、人员及物资运输车辆提供了关键支持。

目前,卫星互联网已被纳入我国“新基建”范畴,成为国家战略性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政策规划,到2030年,我国将形成“千亿级卫星制造+万亿级应用服务”的产业生态。而且,随着卫星互联网将在智能网联汽车、应急通信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将催生出庞大的应用服务市场,带动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

有关行业人士认为,当汽车连上卫星互联网的高速“太空WiFi”,不仅将破解智能网联汽车通信的“盲区困境”,更将重塑人类出行的底层逻辑,未来,每一辆汽车都可能成为“四个轮子上的太空终端”,在星地协同的数字宇宙中自由驰骋,为人们带来天地一体的“智能出行”的美好体验。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