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公开征求意见!汽车门把手强标要来了(附专家解读)

发布日期:2025-09-25· 中国汽车报网 马鑫 编辑:齐萌
马鑫 编辑:齐萌

图片

2025年9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就《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以下简称《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公开征求意见。该标准将全面规范车门把手产品性能,提升车门把手产品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就《技术要求》的相关问题,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国汽车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戎辉。

中国汽车报:请问《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制定的背景是怎样的?行业当中面临怎样共性问题?

戎辉:随着汽车系统电动化的发展,电动隐藏式车门把手被广泛应用,市场上车门把手产品的操作方式和结构型式日趋多样。为应对电动隐藏式车门把手新技术、新安全需求,进一步规范和提升车门把手安全性,筑牢汽车安全底线,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开展了门把手标准的制定工作。本标准旨在引导企业规范车门内外把手产品设计,提升门把手安全性能,全面提升车辆安全水平。

中国汽车报:《技术要求》从哪些方面对车门把手提出了安全要求?

戎辉: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指导下,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开展了《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标准规定了车门把手的术语和定义、结构型式、布置位置、冗余设计以及强度等方面的技术要求与试验方法,具体表现在:

一是规范了车门把手的结构型式。标准征求意见稿对于车门把手结构、手部操作空间等方面提出了要求。明确每个车门的车门外把手在任意状态时,应具备手部操作空间,有效解决了电动隐藏式门把手操作不便、难以识别等困扰消费者的痛点问题。

二是明确了车门把手的释放方式和断电功能完整性。标准征求意见稿要求每个车门的车门内把手和车门外把手均应具有机械冗余设计,保证事故断电后能在不借助外部工具情况下,通过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把手开启车门,确保发生事故后乘员逃生和事故救援。

三是规范了车门把手布置位置和安全标志。标准征求意见稿规范了车门内把手和车门外把手的布置区域,以及车门内把手的安全标志和开启方式示意。该条款通过明确布置区域与可视化安全标志,有效解决车门把手可见性差、识别性不足等问题,有效减少了车门把手的误操作,兼顾了安全效率与用户体验。

中国汽车报:能否请您介绍一下此次《技术要求》制定的基本情况?

戎辉:自2024年起,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开展了标准的预研和制定工作,制定过程中召开15次会议,组织行业100余家国内外整车、零部件、检测机构等单位专家开展门把手专题调研及标准研讨,系统开展了车门把手安全技术研究,旨在全力解决车门把手衍生的行业痛点,全面提升车门把手安全性能。本次标准制定的核心技术要素主要集中在三方面:

一是全面开展车门把手专题调研。通过调研230余款车型的车门把手结构型式、开启方式、布置位置、提示标志等内容,结合国内消费者操作习惯以及人机工程相关研究,提出了操作空间、安全标志等标准要求。

二是全面规范了车门把手的安全性能。结合道路事故场景,组织行业开展多轮技术方案论证,并开展20余款车型的静态及动态验证,研究确定了标准安全方案。标准从车门把手释放型式、操作空间、安全控制逻辑、功能抑制以及断电功能完整性等方面提出了技术要求,提升了车门把手产品安全水平。

三是全面确保了标准技术指标的先进性、科学性。由于国内和国际均无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法规,标准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国内车门把手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从更全面的性能要求与试验场景、更严苛的试验条件、更强的技术前瞻性与行业适应性等维度出发,研究形成了较为科学且与我国标准体系兼容的车门把手安全要求。

中国汽车报:《技术要求》的制定,能够为行业解决哪些问题?将会带给消费者怎样的体验改进?

戎辉:该标准将安全性、可靠性置于首位,是在汽车电动化、智能化背景下进行的关于提升车门把手安全性能、解决消费者关注问题、规范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全面提升车门把手安全性能。标准的制定适应了汽车电动化趋势,兼顾了车门把手科技感与安全性的平衡,从结构型式、事故后开启、结构强度等方面全面规范了车门把手的安全性能。

二是全面解决消费者关注的痛点问题。标准的制定立足消费使用习惯,从手部操作空间、布置位置、安全标志等方面,全面解决了电动隐藏式车门把手的使用痛点。

三是全面规范车门把手行业健康发展。标准的制定对于引导和规范我国车门把手技术的发展、强化乘员逃生和安全救援、保障消费者生命安全、提升道路交通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切实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汽车报:接下来,针对《技术要求》还有哪些工作需要推进?

戎辉:目前,《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已形成征求意见稿,正在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下一步,将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指导下,结合征求意见反馈情况,进一步完善标准草案,确保标准条款适配产业发展趋势。同时,加快标准制修订进程,确保各项安全技术要求有效落地、见行见效,筑牢人民群众出行安全屏障,为提升汽车产品安全全水平提供坚实的标准支撑。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