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新赛道上 自主品牌正在发力

发布日期:2021-04-01· 中国汽车报网 赵建国 编辑:王琨
赵建国 编辑:王琨

  2020年,疫情不仅没有挡住、反而推动了智能驾驶汽车加速落地。

  如今,自主品牌汽车中,L2级自动驾驶汽车已经屡见不鲜,从传统车企到新势力,再到增量零部件企业,智能驾驶似乎成了一个不可或缺的标配。而进入2021年以来,智能驾驶汽车的发展更是势如破竹,市场竞争也愈益激烈。

  自主品牌正在崛起

  3月29日,广汽新能源在杭州发布了AION Y,并推出畅享版、智领版以及悦享科技版共计5款车型,在智能驾驶方面,AION Y也延续了广汽埃安AION系列产品一直以来的优良传统,再次为用户带来了“先人一步的科技享受”。

  这款车上,不仅有18个高精传感器,还拥有ADiGO 2.0自动驾驶及超视距记忆泊车功能,包括了可跨层自动找车位的150米超长距离记忆泊车(HAVP)和精准到位不迷路的高精地图自主泊车(PAVP),更有A学B用自进化模式和千里眼云监控模式。AION Y还搭载了起步可识别周边环境的540°影像系统和超视距记忆泊车功能。无论是开车还是停车,AION Y都可以让年轻人感到更加轻松、安全、便捷。

  智能驾驶,正在成为自主品牌竞争的新战场。在智能化浪潮推动下,长安汽车也没有闲着。向上的道路上,长安汽车以技术带动产品,基于“方舟架构”,同时在智能驾驶、智能互联、设计理念、驾驶质感、安全性能等方面实现更高阶的进化,以期实现跨越。目前,长安已实现L3级自动驾驶车的量产测试。预计2025年长安汽车将形成5000人规模的开发团队,建成L4级智能驾驶的智能开放平台,实现汽车100%语音控制。长安还有18公里超远程操控的UNI-K,可以完成垂直、平行、斜列等一系列自动泊车动作。据悉,未来,长安汽车还将深度开发APA7.0及APA8.0,实现HZP(家庭区域记忆式泊车)和AVP(远程代客泊车)。

  智能投资不断升温

  今年2月,由长城汽车成立的智能驾驶公司毫末智行完成了3亿元Pre-A轮融资,首钢基金领投,美团、高瓴资本参投。按照规划,毫末智行将于2022 年实现盈利,2023 年在科创板上市。此外,毫末智行还收获了一员高管,原百度智能汽车负责人顾维灏加盟毫末智行任职CEO。

  其实,还在3月18日,吉利与韩国SK控股宣布各投3000万成立一个未来移动出行投资基金,以发掘并助力在智能驾驶、联网等领域有前景的公司。计划吸引包括欧洲银行和亚洲养老基金在内的全球投资者,基金总规模预计将达到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近20亿元)。其实,SK控股看重的还有吉利在智能驾驶芯片上的技术积淀。早在2019年,吉利就已经开始布局“中国芯”战略。目前,吉利系车载系统供应商亿咖通已形成了四大序列、多款核心产品的芯片矩阵,包含:高性能车规级数字座舱芯片E系列、全栈AI语音芯片V系列、先进驾驶辅助芯片AD系列、微控制处理器M系列。按照规划,吉利系芯片设计公司芯擎科技设计的首款7nm车规级芯片将于年内流片。据了解,该款芯片名为SE1000,是一款针对智能驾舱的主控芯片。

  多种途径突围向上

  自主品牌在智能汽车发展上,除了自主创新,很多企业也通过内部联合,外部合作等多种方式,加速突围,不断向上。

  在合作上,东风汽车联合元戎启行、文远智行、AutoX、驭势科技、国汽智联等智能驾驶企业以及众多零部件企业、高校形成智能驾驶“产学研”生态联盟,并牵头启动了智能驾驶领航项目,项目总投资6亿元。

  据了解,东风L4级5G远程遥控无人驾驶量产小巴已升级至Sharing-VAN 2.0,目前正在进行商业化落地运营。该产品主要技术亮点就是在四个车轮上均安装了轮毂电机技术,不仅动力输出直接,还可原地转向、差速转向。在安装轮毂电机底盘后,还可实现底盘分离,在上面安装不同的厢体,即可根据客户需求“变”为智能驾驶小巴、智能驾驶快递车、智能驾驶售卖车、智能驾驶消杀车等多种形态。此外,年底东风还将交付量产L3重卡,未来可通过OTA升级至L4。

  上汽R汽车背靠上汽实力,与全球相关领域头部企业共同合作打造的R-TECH高能智慧体品牌,该品牌历时5年,总投入超200亿元。目前,该智慧体已推出全栈自研智驾方案,构建“六重融合式感知体系”。具体而言,通过Luminar激光雷达、PREMIUM 4D成像雷达、视觉摄像头、超声波雷达、高精地图、华为5G V2X六种高精度感知硬件,R品牌汽车可实现全天候、全场景、多维度、超视距的感知能力。

  而且,上汽还与众多头部供应商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除了上面提及的Luminar、华为,英伟达、采埃孚、斑马智行、微软、腾讯智慧出行等也均被上汽纳入了自己的朋友圈中。此外,上汽还相继投资了智能驾驶初创公司RoboSense、地平线、Momenta等,以携手打造智能驾驶“中国方案”。

  在全球智能驾驶产业竞争面前,中国力量正在日益凸显。“企业要在通用技术领域有自己的原创产品,具有独家、深度的技术能力,在垂直领域要结合应用场景做到快速落地,真实地解决行业问题,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操作系统、芯片等核心软硬件领域持续积累。同时,还要坚持不懈地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为我国智能驾驶系统性的快进做好充分准备。”中国科学院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飞跃向记者表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