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数字化浪潮下的仿真技术 第四届中国仿真技术应用大会成功举办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仿真技术作为基础共用技术,是推动变革的重要驱动力。12月24日—25日,CCSAT2022 第四届中国仿真技术应用大会成功举办。大会围绕仿真技术前沿动向交流,仿真技术优秀解决方案研讨,搭建仿真领域产学研用融合的高质量平台,助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企业数字化进程。
本届大会共设置主论坛及工业仿真软件研发与产业应用、数字孪生与数字工程、基于模型系统工程与仿真技术、汽车交通、智能制造、能源化工、复合材料、元宇宙等8个专题分论坛。围绕“数字化浪潮下的仿真技术”这一主题,近百位专家分享了他们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学术观点。大会全程采用线上直播形式进行,同步在小鹅通、仿真秀、科研云、B站等平台直播,来自国内科研院所、企业、高校的科技工作者、企业负责人1万余人次在线观看和参加了此次会议。
本届大会由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主办,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仿真技术产业分会、中国仿真学会制造系统仿真专业委员会、北京华汽工程技术研究院承办,亚洲仿真联盟、中国航空学会结构与强度分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虚拟现实分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安全技术分会协办。
学术与技术交融,共话新形势下仿真发展趋势与挑战
亚洲仿真联盟主席,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仿真技术产业分会会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张霖以“基于X语言的数字孪生建模仿真”为题,介绍复杂产品数字孪生构建与管理的主要挑战,X语言的核心理念、主要特点以及在数字孪生建模仿真中的作用;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专家李三平及其团队承担了国产大飞机C919全机精细有限元建模和分析工作的主要工作,他以“从全机精细模型走向数字化强度技术”为题,回顾了当前飞机结构强度分析主流技术路线以及上飞院近年来在精细化数值仿真方面取得的进展;中国一汽研发总院技术总监侯杭生介绍了一汽NVH在虚拟仿真领域的能力建设、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中国信通院两化所副主任刘阳作了“工业数字孪生发展态势分析”的报告,围绕工业数字孪生内涵、技术体系、产业体系、应用趋势进行分析介绍;上海大学教授、国家科技部复杂网络化系统智能测控与应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主任费敏锐作了“认识、展示、创造世界中的仿真技术及应用实践”的报告,阐述他对虚拟制造与数字孪生的理解、科研成果、实践应用和未来展望;中国矿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王殿辉阐述了“面向复杂工业数据建模与预测分析的随机配置机器学习理论”;清华大学教授沈沉介绍了“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电力系统仿真工具的未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潘俊君作了“元宇宙中的数字人体研究及其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的报告;上海汇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底盘电子部总监盛云介绍了上海汇众EBooster系统仿真开发的流程与方法;西安理工大学-ANSYS联合仿真实验室主任王世军分享了“机械结合部建模与机械结构整机性能分析”的报告;联通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科技创新总监饶玉柱作了“城市物联网复杂系统运行机理与建模方法研究”的报告,根据未来城市发展和国防需求,从外部和内部等角度对城市的运行和演化进行定性和一定的定量分析,形成指标体系,归纳分析出城市的演化规律。
特邀主旨报告学术与技术交融,涵盖面广、内容质量高,从理论到实践、精彩纷呈,为提升企业研发实力建言献策,为我国经济发展新格局助力。
行业与产业碰撞,共议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行业应用与实践
本届大会设置了工业仿真软件研发与产业应用、基于模型系统工程与仿真技术、数字孪生与数字工程、汽车交通、智能制造、能源化工、复合材料、元宇宙等8个专题分论坛。共有60位技术大咖从解决方案到生产实践,从技术分析到工程应用,从生态构建到标准研究,进行了展示和研讨。
“工业仿真软件研发与产业应用专题论坛”,来自湖南迈曦软件董事长崔向阳,安世亚太科技公司工业软件业务发展总监俞瑞霞,中科院力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冯春,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工程师郭瑜超,兰石集团能源装备研究院技术主办贠丽晨,云翼超算(北京)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廖祜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计算力学研究所所长王学滨,南京大学研发工程师刘辉,重庆励颐拓软件有限公司董事长冯志强,分别作了“国产自主CAE仿真软件MxSim”、“通用仿真软件PERA SIM发展及其应用”、“开源+云化 国产可控工业仿真软件驶入新赛道”、“GDEM力学分析软件及Genvi生态化仿真平台”、“大型结构分析软件SABRE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仿真技术在能源装备领域的应用研究”、“ESCAAS非线性多物理场仿真软件研发及应用”、“煤炭行业岩层运动模拟软件是有待开垦的处女地”、“自主高性能离散元软件MatDEM的研发与应用”、“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有限元网格智能划分解决方案”和“CAE仿真软件LiToSim开发进展”的报告,聚焦国产自主工业仿真软件的研发和应用,解决高端工业软件“卡脖子问题”。
“汽车交通专题论坛”多位专家分享了“汽车碰撞安全仿真预测用新型高精度材料卡片开发”、“基于MatFavor的一站式解决方案”、“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仿真应用实践”、“自动驾驶车辆路径规划概率型算法研究”、“新能源汽车智能空气悬架控制技术研究”、“行人模拟器在自动驾驶汽车与行人交互中的应用”、“电动汽车电池包热管理仿真与优化应用”、“新能源汽车的建模与仿真研究”、“焊接模拟仿真技术在轨道车辆上的应用”、“燃料电池仿真测试技术”、“燃料电池车用双源电机控制方法仿真研究”的报告。
“基于模型系统工程与仿真技术专题论坛”,来自中山大学系统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李雄,中国一汽系统集成开发部高级主任付磊,国防科技大学系统工程学院教授李革,国防科技大学系统工程学院讲师朱智、北京华如科技空军事业部总经理张建康,华中科技大学副研究员沈旭,北京机电工程研究所研究员陈建江,上海及瑞工业设计公司咨询总裁王苓等,分别带来了“ABM方法及其在复杂系统论证评估中的应用”、“仿真技术在混合动力系统开发中的应用实践”、“军用建模与仿真标准体系研究”、“数智AGENT行为建模与作战仿真”、“武器装备数字孪生体模型的应用与构建”、“华铸CAE新进展及其在航空发动机复杂铸件上的应用”、“打造先进MBSE软件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基于MBSE正向设计在零部件产品开发应用案例”的报告。
“智能制造专题论坛”,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王凌,哈尔滨工程大学总体所副所长昝英飞,哈尔滨理工大学教授岳彩旭,济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吕冰,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李永亮,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刘亚俊,海良信电器高级热流体工程师李淑琴分别作了“智能制造优化调度及展望”、“大型导管架安装作业仿真技术及应用”、“复杂刀具设计与全生命周期智能管控技术”、“创新设计探寻设计本质规律及引导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进化”、“核电站大型起重机抗震仿真技术及应用”、基于模态分析的大功率液压振动锤结构优化设计研究、直流接触器电弧运动过程仿真研究”的报告。“元宇宙专题论坛”聚集了杭州优链时代科技有限公司、优链时代创始人CEO蒋亚洪,一带一路有限责任公司元宇宙研究所所长龚才春,中国广告协会数字元宇宙工作委员会秘书长贾振丹,上海市创意产业协会元宇宙行业发展分会秘书长孟庆楠,香港国际新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陈菜根等行业专家。
“数字孪生专题论坛”汇聚了中国船舶集团系统工程研究院总体部海上作战实验室主任罗永亮,哈尔滨理工大学副教授鲍玉冬,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研究员王瑞利等专家,分别作了“数字孪生技术在海战场领域的应用思考”、“面向支气管镜术的人体呼吸力学建模及应用研究”、“复杂仿真系统数字孪生创建与VV&A”等报告。“能源化工专题论坛”和“复合材料专题论坛”,分别有中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一级工程师连志龙,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副主任王文彬,上海大学副教授陈峰、北京易华录公司数字企业事业群总裁刘立功,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设计专家卜继玲,中铝材料应用研究院仿真技术研究所所长黄东男,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结构主管设计师黄苏南等出席,他们分别作了“管柱动力学仿真分析技术及应用”、“无人机配电线路智能化研究及应用”、“钻柱大尺寸稳定器螺纹接头失效机制的动力学仿真分析”、“数字技术助力能源行业转型”、“橡胶弹性制品仿真分析技术应用”、“工业仿真软件在铝加工数字化转型中的探讨及应用”、“复合材料增材制造的进展与目前‘卡脖子’问题的讨论”等报告,为行业呈现了一场知识的饕餮盛宴。
大会对仿真技术领域先进典型进行了评选和发布。上海数巧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安世亚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极道成然科技有限公司荣获“自主工业仿真软件开发奖”;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中山大学系统科学与工程学院、西南技术工程研究所数超中心、浙江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广州市品高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荣获“仿真技术创新奖”;上海汇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盛云、中国北方车辆厂盖江涛、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王伟、中核武汉核电运行技术有限公司曲鸣和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高翔、华中科技大学陈云天荣获“仿真技术突出贡献奖”。本届大会还进行了“优秀论文”的评选,《双船合抬翻桩作业动力学仿真》、《自行车-行人交通冲突仿真系统设计与实现》、《高强钢厚板热冲压成形仿真技术研究》、《基于数字孪生的智慧城市绿化设计研究》、《基于图形化建模的飞机强度疲劳载荷处理技术研究》、《考虑流固耦合影响的柴油机油底壳模态及振动响应数值分析》等分获“优秀论文”一、二、三等奖。
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我国制造业正处于迈向智能化、数字化的关键阶段,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已经成为行业的共识,仿真技术在解决重大工程问题和“卡脖子”关键技术中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届大会的成功举办,进一步凝聚了行业共识,为科技助力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