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汽检沈剑平:检验检测技术升级支撑汽车电子、软件发展
为进一步识别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创新发展方向,凝聚行业共识,11月29日~12月1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联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在上海临港中心举行“国际汽车电子与软件大会·滴水湖峰会”,围绕智能网联汽车电子与软件创新发展展开深入研讨和交流合作。以下为上海汽检党委书记、总经理沈剑平演讲实录。
随着人工智能、电子信息和新一代通信技术与汽车发展的深度融合,汽车汽车产业正经历三大变革趋势:一是电动化,“双碳”战略催生的能源结构变化。2023年我国电动汽车渗透率已达36%,上海电动汽车渗透率接近50%。二是网联化,借助车联网技术发展,汽车由单一载具发展为与周边环境深入交互的应用生态。三是智能化,汽车将从传统的机电产品向数字产品演变。
汽车成为数字产品,汽车电子软件呈现新的发展趋势。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将从分布走向集中,从早期分布的上百个ECU逐步走向域控制模式,最终走向中央计算模式。结构从不同走向同一,汽车电子架构经过一段时间的博弈,最终将发展成为2~3种标准化架构。接口和协议从异构逐步走向标准化,生态也将从封闭走向开放。
这是汽车产业诞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也是我国汽车从大到强的重要历史机遇。其中,汽车电子和软件的创新与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去年,国家发改委等11个部委联合发布《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着重强调了发展汽车电子和软件的重要性,并对此做出规划。
近年来,汽车电子异军突起,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但应该清醒看到,汽车电子发展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应用生态、数据生态、架构生态、软件生态还在博弈之中。跨芯片、跨系统、跨整车、跨平台的信息链路还没有完全打通。可确权、可评估、可交易的数据流通模式还没有形成。多企业电子电气架构、操作系统等各不相同,互换性和分布式专业开发尚未形成。
同时,产业链上下游之间融通还存在问题,一些电子电气和软件产品,特别是消费电池和ICT行业企业的产品要进入整车企业,还存在障碍。这其中主要体现在安全验证不充分上,外围电路和接入协议重新设配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成本。
要推动汽车电子和软件的创新发展,检验检测应当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检验检测技术提升给电子、汽车软件技术创新的测试条件。另一方面,检验检测传递信任、确保安全,大大降低汽车电子软件新产品和新技术在整车企业配套的成本。
目前,汽车安全验证主要遵循功能安全和预期功能安全、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两个维度,采用模拟仿真测试、开放道路测试、封闭测试三大支柱,同时采取合规性测试、渗透性测试、一致性测试手段对网络安全进行安全评测。
为推动汽车产业升级发展,临港新片区管委会规划布局了封闭测试场,并规划开展新片区全域开放测试道路。目前,封闭测试场占地1000多亩,具有高速公路、城市和郊区道路等复杂交通环境测试能力,并具备气候场景、网联场景、光学场景等多种测试场景。开放测试道路包括了高速公路、快速公路在内的372条道路,共722.6公里。临港、嘉定和浦东的开放道路共同为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提供了良好条件。上海汽检和下属的上研智联有幸承担了临港测试封闭场地和开放道路的技术规划、涉及和运营工作。
瞄准未来汽车电子、软件发展,上海汽检打造了全技术链检验检测能力。一是打造覆盖全技术链的智能网联汽车检测认证服务平台,涵盖封闭测试、开放道路测试、仿真测试、OTA升级测试、网络安全、数据安全测试、技术标准研究和检测装备研究的技术能力。二是打造覆盖未来智能汽车电子系统监测认证技术服务平台,涵盖汽车芯片、电子元器件、软件测评、车内通讯,包括以太网、车外通讯、车联网、系统在环测试、底层信息安全和技术标准研究、检测工具研制等技术能力。目前,两个技术服务平台已基本建成,其中仿真实验室等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上海汽检的技术团队开发了多项检测装备和工具,填补国内空白。
上海汽检技术团队用仿真方法为一家做感知融合算法的企业进行功能安全验证,对算法的安全便捷测试是通过由小到大不同遮挡比例来测试感知系统融合算法能够准确识别的边界。不同级别雨雾状态的输入来测试感知系统的安全边界,测试用例和测试场景均由我们安全团队自主开发。
技术团队根据功能安全分析研制的测试用例和仿真测试场景包括了雨雾、进隧道、隧道中、出隧道以及大量异构目标物。技术团队把单一片段的测试用例和场景通过测试脚本的制作,在一定测试逻辑下嵌入连续式交通场景之中。
上海汽检在全国率先开发了其策划数据抓取和分析测试工具,在处理某车型数据安全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被广泛运用于数据安全试点工作之中。此外,上海汽检还在国内率先开发了汽车车外采集系统匿名化测试工具,可对车外感知获得的车牌、人脸等信息进行匿名化合规测试。
希望领导、同仁有机会到上海汽检看一看,进行深入交流,真诚希望有机会为大家提供深度服务。
(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嘉宾审阅,仅供参考。)
张奕雯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