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大模型赋能汽车全生命周期——访科大讯飞智能汽车事业部副总经理和卫民

发布日期:2024-05-07· 中国汽车报网 记者:张奕雯 编辑:李卿
记者:张奕雯 编辑:李卿

 

访谈嘉宾:

科大讯飞智能汽车事业部副总经理 和卫民(右)

访谈主持:

《中国汽车报》社副总编辑 胡轶坤(左)

2024北京车展期间,科大讯飞智能汽车事业部副总经理和卫民在接受专访时表示,以认知大模型为标志的第四次AI浪潮已经到来,与汽车行业在内多个行业产生深度融合,将催生极具颠覆性的社会变革。

汽车大模型应用刚刚起步

AI定义汽车时代的到来,让大模型开始在汽车行业随处可见。2024北京车展上,便有星途星纪元ET、昊铂GT、魏牌蓝山等搭载AI大模型的产品亮相。作为国内大模型领域的佼佼者,科大讯飞也携全栈自研的最新一代“讯飞星火+座舱”整体解决方案亮相车展。

在和卫民看来,大模型对汽车产业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首先,目前各家车企关注度较高、投入较多的是大模型对人机交互的赋能。借助大模型,人机交互从原先机械式、规则式的交互时代进入自由、自然的智能交互时代。和卫民解释道,大模型具备深度语义理解能力,又能与实时信源、实时数据进行标准化对接,具备实时知识搜索的能力,不仅能精准理解问题,也能准确为用户提供服务,极大提升交互体验。

第二,大模型在自动驾驶上大有可为。复杂多变的路况往往产生大量数据和场景,基于大模型可生成此类场景和数据,大大降低自动驾驶中数据采集、数据标注、数据处理的成本。另外,还可训练专门的智能驾驶大模型,将感知、图像、雷达等数据全部输入大模型中,再直接输出转向、制动、刹车等线控信号。不过,和卫民指出,目前大模型在自动驾驶上多属于“点状应用”,还在探索阶段,想要真正上车,首先要保证安全、可靠、可信。

除了在车端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上的应用,大模型还可赋能汽车设计、汽车生产、汽车营销等“研产供销服”全生命周期。研发阶段,大模型可进行代码编写工作;设计环节,大模型可生成前期概念图,并随着后期技术不断演进,生成参考度极高的造型工业设计;营销环节,可依托大模型合成虚拟人,帮助企业完成汽车销售工作。“大模型能够赋能汽车产业全链条,其应用已经起步,未来必将改变汽车产业生态。”和卫民表示。

国内大模型正加速追赶

2023年,科大讯飞“1+N认知智能大模型”发布。“1”是通用认知智能大模型算法研发及高效训练底座平台,“N”则是应用于教育、医疗、人机交互、办公等多个领域的专用大模型版本。据和卫民介绍,通用大模型即基于通用知识、数据进行大批量训练形成的大模型,知识面广。但对于汽车、金融、教育等对专业知识要求高的行业,通用大模型专业深度不足,为此科大讯飞针对这些行业推出专用大模型。和卫民表示:“后续还会衍生出企业专属大模型,它具备企业文化,可用在车企研发、生产、销售等各环节。”

目前,科大讯飞星火认知大模型已迭代至讯飞星火V3.5,文本生成、语言理解、智能问答等7大维度全方位提升。星火大模型已在奇瑞、广汽、长城、大众等车企的多款车型上落地。科大讯飞还将陆续发布最新版本,不断迭代、提升大模型能力。

“车用大模型最终将剩下头部几家企业,因为它需要持续投入算力、数据不断迭代,团队成本也非常高。”在和卫民看来,目前国内大模型发展速度很快,部分车企也表示要自研大模型,但大模型要成为满足用户体验和服务的落地产品,需要极高的投入。当下汽车行业成本压力非常大,车企可采取“整合创新、自主可控”的方式,考虑如何更好地提升用户体验和产品竞争力。

和卫民对星火大模型的发展充满信心,他认为科大讯飞具备四大优势。一是聚焦做AI,确保核心资源投入到关键技术的研发上;二是积累了从算法训练到嵌入式优化,从云到端的强大的AI团队,人才力量强劲;三是在算法、感知等领域具备深厚的技术积淀;四是在算力方面,基于华为昇腾AI芯片910B打造了全国产化的算力底座“飞星一号”平台,实现万卡AI集群,基本可以支撑后续算法、数据训练迭代。

展望下一个科技爆点,和卫民仍然“押宝”AI,认为具身智能将跨越工业、服务领域,预计2025年率先在部分场景实现商业化落地。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