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标准制定的前沿——专访中国汽研信息智能事业部总经理周金应
近年来,智能驾驶成为汽车市场竞争的有力手段。然而,智能网联缺乏标准体系,乱象频出。
中国汽研是国家级的检验检测机构,也是国内第一家汽车检测上市企业。在促进智能网联汽车健康发展中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汽研如何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汽研信息智能事业部总经理周金应。
记者:我们了解到,中国汽研在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标准制定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能否先谈谈中国汽研在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方面的独特之处?
周金应:中国汽研在智能网联汽车测试方面的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虚实融合的验证方式上。我们结合了实物验证(实车测试)和虚拟仿真验证,通过模拟各种真实且极端的路况和环境条件,来加速产品的研发周期。比如,在阳澄湖试验场,我们可以模拟雨雾、阳光、隧道等多种环境,随时测试车辆在不同天气和路况下的性能。这种验证方式不仅提高了测试效率,还大大降低了实际路测的风险和成本。
记者:在标准制定方面,中国汽研有哪些具体的举措和成果呢?
周金应:在标准制定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首先是遵循国家标准,这是产品上市的基本门槛,我们称之为60分的及格线。但仅仅满足国标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制定了第二类标准,即团体标准,这些标准高于国标,涵盖了被动安全、车内空气质量、智能驾驶等多个方面。大部分有追求的企业都会将这些标准作为研发设计的前期输入,以确保产品能在市场上获得好评。最后,我们还制定了一些高端标准,比如Super系列,包括Super Care(健康)、Super Crash(超级碰撞)和Super AI(智能网联),这些标准针对新技术方向,设置了更高的门槛,旨在推动行业技术的不断进步。
记者:在推动行业技术进步方面,中国汽研如何发挥作用?
周金应:我们主要通过测评和验证来发现产品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比如,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我们针对“鬼探头”等突发情况设置了苛刻的测试场景,通过模拟雨天、雾天等恶劣环境,来测试车辆的应急反应能力。一旦发现问题,我们会与企业合作,共同寻找解决方案,最终实现交钥匙工程,即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再到优化提升方案落地落实,全程参与。我们还与吉利、奇瑞、赛力斯、长安等多家企业建立了联合研究实验室,共同攻克技术难关。
记者:在帮助企业提升产品性能方面,中国汽研有哪些具体的成功案例呢?
周金应:有一个典型的案例是,我们曾帮助一家企业在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方面进行了优化。该企业的系统在处理“鬼探头”等突发情况时表现不佳,我们通过模拟多种极端场景进行测试,发现了系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该企业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最终在市场上获得了良好的反响。
记者:中国汽研为何选择苏州作为华东总部基地?苏州有哪些优势吸引了你们?
周金应:选择苏州作为基地,主要是看中了苏州的产业链聚集效应。苏州及周边地区拥有完善的汽车产业链,从材料级、零部件级到系统级、整车级,涵盖了汽车产业的各个环节。这种聚集效应不仅降低了我们的物料成本和运输成本,还便于我们吸引高层次的技术人才。此外,苏州市委市政府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记者:对于未来,中国汽研有哪些规划和展望?
周金应:未来,我们将继续发挥在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和标准制定方面的领先优势,不断提升测试技术和标准水平。同时,我们将加强与主机厂和科技公司的合作,共同推动行业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此外,我们还将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为中国汽车产业走向世界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