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化转型下半场的挑战与应对——专访中国汽研智能网联首席专家朱西产教授

发布日期:2025-06-30· 中国汽车报网 万仁美 编辑:王琨
万仁美 编辑:王琨

我国已出台智能驾驶的分级标准,然而,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性应该如何评估?怎样制定标准才合理?这是业界都非常关注的问题。6月26日,朱西产教授被聘为中国汽研智能网联首席专家,记者就此进行了专访。

朱西产教授有丰富的汽车安全经验,我国第一套汽车碰撞安全标准体系的建立,朱西产教授是牵头人之一。在同济大学,朱西产教授致力于汽车安全理论研究,针对智能驾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朱西产教授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制定标准的工作经验,对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安全标准的制定将发挥重要作用。

记者:随着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注意到评测技术成为了行业关注的焦点。您作为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知名专家,能否先谈谈当前智驾评测技术面临的主要挑战?

朱西产教授:当前智驾评测技术面临的最大挑战,主要来自于人工智能模型的黑箱特性以及边缘场景的安全长尾问题。AI模型是通过大量数据训练得到的神经元网络模型,其工作机理并不透明,我们只能通过测试来了解其性能。而汽车驾驶过程是一个场景非常复杂的动态过程,传统基于有限典型工况的测试方法难以应对。特别是边缘场景,如奇形怪状的车、不常见的公路动物、道路维修等,这些场景在真实驾驶中出现的概率较低,但一旦出现,就可能导致智能驾驶系统失效,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

记者:针对这些挑战,您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应对以推动技术的持续进步?

朱西产教授:首先,我们需要创新测试评价方法。传统的道路测试虽然保真度高,但效率低,难以覆盖所有场景。仿真测试效率高,但测试结果的置信度有待提高。试验场测试则介于两者之间。因此,构建场景库,融合整车道路测试、实验室测试和仿真测试,通过“道路测试+试验场测试+仿真测试”三支柱的有机结合,可以有效提高测试效率和准确性。其次,加快制定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特别是针对人工智能产品的安全标准和测试评价方法,以指导行业的健康发展。

记者:在评测标准和方法上,您认为目前还存在哪些不足之处?未来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

朱西产教授:目前,智驾产品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了相关标准的制定进度。许多新技术、新功能在市场上应用时,缺乏相应的标准和测试方法。因此,未来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加快制定针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二是创新测试评价方法,特别是针对边缘场景的测试;三是建立完善的测试场景库,提高测试的覆盖度和准确性;四是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评价技术的进步。

记者:您在智驾评测技术创新方面有哪些成功的案例或实践经验可以分享?这些案例对行业有哪些启示?

朱西产教授: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在智能汽车测试评价方面做了很多创新工作。例如,我们提出了iVISTA智能汽车指数测评体系,从智能安全、智能驾驶、智能泊车和智能座舱四个维度对智能汽车的智能化能力进行全方位的测试评价。这一体系不仅得到了行业的广泛认可,还为我国智能驾驶标准和认证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此外,我们还通过开发道路交通标准目标物,有效地支撑了智能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的试验场测试评价。这些成功案例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创新测试评价方法,才能推动智驾技术的持续进步。

记者:随着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评测技术将如何影响智能驾驶功能的研发和应用?

朱西产教授:评测技术是智能驾驶功能研发和应用的重要环节。正确的测试方法可以保真研发不走弯路,提高产品的安全性和用户体验。一项新技术的开发必须有创新的测试评价方法作为保障。同时,评测技术还可以帮助企业发现产品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从而推动产品的不断优化和升级。因此,评测技术与研发之间的协同关系非常重要。

记者:除了技术层面,您认为在智驾评测过程中还需要关注哪些因素?

朱西产教授:除了技术层面,智驾评测过程中还需要关注安全、伦理和用户体验等方面。安全是智能汽车的首要条件,离开安全,智能驾驶系统就无从谈起。用户体验同样重要,因为智驾系统是用户高频次使用的功能。此外,伦理问题也不容忽视。智能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需要遵守交通道德,避免引起交通秩序混乱和其他交通参与者的不满。因此,一辆合格的智能汽车必须在安全、体验和伦理三个方面都经得起考验。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