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出行公司:跨过滴滴护城河
6月25日,曹操出行在港交所正式上市,成为港股最大的出行平台。公告显示,曹操出行此次发售价为41.94港元,所得款项总额约18.53亿港元。无独有偶,不久前,享道出行宣布完成超13亿元C轮融资,已启动港股IPO计划。加之此前已成功上市的如祺出行等企业,“出行大军”齐聚港股。
不过,曹操出行上市首日开盘即破发,跌幅最高达19%。截至当日收盘,其股价为36港元/股,同比下跌14.16%,市值为195.9亿港元。
这是资本市场不看好曹操出行,还是不看好出行市场?
数据显示,如果按GTV(总交易额)计算,滴滴已经抢占了70.4%的市场份额,在出行市场构筑了新的护城河。在仅剩的3成出行市场中,包括曹操出行、如祺出行在内一众背靠车企的出行公司下一步该怎么走?
摩拳擦掌 出行公司迎上市热潮
从2024年4月首次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至今,背靠吉利集团的曹操出行历经3次交表,终于闯关成功,顺利在港股上市。依托此次上市契机,曹操出行方面表示,计划未来3年将收取的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主要用于5个方面:第一,约19%用于改进集团的车服解决方案及改善集团的服务质量;第二,约18%用于提升并推出一系列定制车;第三,约17%用于提升集团的技术及投资自动驾驶;第四,约16%用于扩大集团的地理覆盖范围;第五,约10%用作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公司用途。其中,曹操出行计划进军178个主要位于中国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及华东地区的下沉市场。
在上市致辞中,曹操出行董事会主席杨健表示:“借助吉利集团资源优势,曹操出行将深度参与网约车定制研发,优化车辆性能和服务功能,全力推进自动驾驶网约车的研发和上市;在换电补能、循环再制造、醇氢能源网约车运营、AI管理等方面构建更加完善的出行生态,为乘客提供更安全、高效、便捷的出行选择。”
与已然圆梦港股的曹操出行不同,上汽集团旗下移动出行品牌享道出行还在谋求上市的路上。不久前,宣布完成超13亿元C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产业基地与地方政府。此次融资是国内出行行业近3年来单笔金额最大的一次融资。据享道出行首席执行官倪立诚透露,享道出行已启动港股IPO计划,将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助力产业发展的优势,构建从出行服务到智慧交通的出行新生态。
珠玉在前,一年之前,如祺出行便已先行在港交所顺利上市,募资总额达10.5亿元;扣除应付上市开支8090万港元,募资净额为9.69亿港元。根据2024年度业绩报告,上市后,如祺出行多项核心财务指标大幅改善。2024全年实现总收入24.63亿元,同比增长14%;公司毛利率显著提升,同比改善近80%,全年多项核心财务指标持续改善。
市场固化 寻求多元化扩张
从单一网约车到快车、专车、顺风车等多样化方式,从一家独大到百花齐放,中国出行市场的发展已经过数十年历程,为何当下出行市场开始掀起上市热潮?对此,全联车商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总裁曹鹤认为,出行市场经过多次整顿,当前竞争格局相对固化,而几家头部企业尚未实现盈利,压力较大。
以曹操出行为例,其直接购买车辆、招募专属司机的重资产模式,导致成本投入巨大。2024年,曹操出行订单量达5.98亿,同比增长33%。然而,订单量的增长多来自于聚合平台的支撑。2024年,曹操出行85%的GTV均来自高德、百度等聚合平台,使得利润空间较小,难以实现盈利。数据显示,2024年曹操出行亏损12.46亿元,意味着每接一笔订单亏损约2.08元。“当前一级市场融资困难,为缓解资金压力,尽早实现盈利,上市成为不二之选。”曹鹤称。
根据交通运输部发布的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系统检测信息,截至今年4月30日,全国共有382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取得网约车平台经营许可,环比增加5家。更为严峻的是,在如此拥挤的出行赛道上,大部分网约车市场份额又被滴滴出行所独占。数据显示,2024年,按GTV计算,滴滴出行占70.4%的市场份额,远远领先于其他出行公司。而位居第二的曹操出行仅仅占据5.4%的市场份额。今年一季度,滴滴出行中国出行GTV已达780亿元,而曹操出行在同比超50%的增长下也不过48亿元,其间差距仿若天壤之别。
可见,想要在300余家平台公司中脱颖而出,并不断扩大出行市场份额,上市只是一大辅助,更重要的是以自身所长在这一市场开疆扩土。正如曹鹤所言:“滴滴入局早且模式已然成熟,其他出行企业想要正面竞争难度很大,转向细分市场是个可行的生存策略。”
为此,曹操出行依托吉利集团,推出定制网约车,即深度参与车辆设计、开发、部署、销售及运营全生命周期管理,确保车辆能够提升乘客体验的同时,实现灵活补能,降低运营成本。
截至去年年底,曹操出行已在31个城市拥有超3.4万辆定制车,是国内同类规模最大的定制车队。2024年,定制车型订单GTV占比已达25.1%。根据规划,到2026年底前,曹操出行将实现旗下所有附属司机车辆均更换为定制车。
享道出行则在网约车、个人专车等个人出行服务之外,专为企业出行推出“享道租车”业务。目前,享道租车已在150余座城市布局,车队规模超2.5万辆,为5000余家企业客户提供服务。享道出行方面表示,在C轮融资后,将持续深耕企业长租、高端专车等领域,形成以企业出行为核心,涵盖公共交通、酒店住宿和餐饮服务的“商旅出行大生态”。
以粤港澳大湾区为圆心逐渐向外扩展的如祺出行,同样不拘泥于网约车业务,而是在技术服务上玩出新花样。在网约车业务上,截至今年5月底,如祺出行已开通80余座城市,运营规模同比增长213%,订单量同比增长48%,毛利率顺利转正。
此外,依托出行企业海量的数据以及广汽集团强大的科技实力,如祺出行还打造了出行企业独具优势的技术服务。去年11月,如祺出行与腾讯集团签订技术服务框架协议,为腾讯提供数据采集、处理及标注产品及服务。
据介绍,如祺出行2024年毛利指标大幅改善便主要受益于公司技术服务收入持续增长,成为新的增长点;同时,近年公司也已在多个领域采取积极措施降本增效,显著提升了运营效率。
押注智能 Robotaxi成破局点
除了在细分市场寻求出路,这些出行企业无一例外都将目光投向Robotaxi市场。凭借在车型定制以及智能化领域的优势,背靠车企的出行公司有望通过Robotaxi跨过滴滴的护城河。
号称国内“Robotaxi第一股”的如祺出行自然不必多言。自去年7月上市以来,如祺出行先后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深圳南山区推进有人驾驶网约车与Robotaxi服务商业化混合运营,并在广州南沙上线了全无人Robotaxi,成为首批大湾区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试点互认企业。
据介绍,今年5月,如祺Robotaxi月度订单量同比涨幅超413%。截至今年5月,如祺出行平台在粤港澳大湾区的Robotaxi运力已超300辆,运营站点超3000个,服务覆盖广州南沙、深圳宝安、深圳南山、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接下来,我们会加快布局Robotaxi运营基础设施,扩大运营范围、运力规模,加快Robotaxi商业化落地。并重点推动自动驾驶数据解决方案的业务拓展,打造新增长极。”如祺出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曹操出行同样对Robotaxi业务抱有极大期待。整合吉利集团研发、生产及自身运营、服务优势,曹操出行构建了国内首个“定制车+自动驾驶技术+出行平台”的全域自研闭环智驾生态,并于今年2月上线曹操智行自动驾驶平台,搭载吉利“千里浩瀚”Robotaxi解决方案的定制车辆在苏州、杭州两地率先开启示范运营。据悉,曹操出行此次上市集资净额中约17%的资金将用于自动驾驶技术研发与投资。到2026年底,曹操出行计划推出专为L4级自动驾驶设计的定制Robotaxi车型,并构建覆盖车辆保养维修、能源补充、客服、应急响应及订单优化等全场景的自动化运营系统。
享道出行同样把Robotaxi视为出行市场未来发展机遇,于2021年便启动运营享道Robotaxi。目前已完成33万余次订单,开放点位数超4.8万个,累计行驶超250万公里。
享道出行此次C轮融资的一大目的就是为Robotaxi商业化运营铺路。倪立诚表示,C轮融资完成后,享道出行将锚定大数据、人工智能、智慧交通、智能安全四大技术路径,实践在Robotaxi、自研大模型等多领域的前瞻布局成果,计划2026年内车队规模达到200辆,推进Robotaxi商业化运营落地。而就在官宣完成C轮融资后不久,享道出行便与Momenta达成战略合作,将共同打造全球首个基于前装量产的Robotaxi车队,并率先于上海启动运营。
当然,在低空经济的发展热潮下,出行企业也开始按耐不住“向上”布局的心。今年4月,如祺出行与高域科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据如祺出行相关负责人介绍,如祺出行未来将发挥智慧出行平台的运营经验和优势,加快飞行汽车融入出行服务生态,实现从产品到服务的无缝对接。
据高盛预测,2025年中国Robotaxi市场规模将达到5400万美元,到2035年将飙升至470亿美元,10年涨幅高达757倍。巨大的发展潜力面前,任何一家出行企业都不会无动于衷。“在网约车市场,滴滴出行一家独大的局面目前很难改变,其他出行企业必须寻找差异化市场或是创新技术,布局Robotaxi就是‘往前跑’,抢占制高点。”曹鹤表示,出行市场门槛相对较低,未来进入Robotaxi市场的竞争者会越来越多,惟有当下加紧布局,才能率先抢占市场,实现“弯道超车”。
商业化仍需时间 降低硬件和运营成本
曹操出行破发或与其连年亏损有关,大规模投入让外界对曹操出行的未来发展仍有担忧。曹鹤表示,当下网约车市场“内卷”严重,企业仍需依赖补贴拓展市场,投入较大,未来实现盈利的难度也较大。可见,出行企业若想盈利,光靠网约车还不够。不过,象征未来的Robotaxi能帮助这些出行企业顺利扭亏为盈吗?
在如祺出行相关负责人看来,端到端大模型等AI技术加快应用让自动驾驶技术获得突破性发展,Robotaxi已拉开了大规模商业化落地的帷幕。当前,市场的关注焦点已经开始转向如何实现商业化落地,让Robotaxi成为一项可持续发展的服务。
国海证券研究员刘熹认为,Robotaxi大规模商业化三大核心要素,即算法能力提升、硬件降本、政策支持上持续完善,当前行业“奇点已至”,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日前,特斯拉在美国得州奥斯汀正式启动Robotaxi试点运营服务,让不少人提升了对Robotaxi大规模商业化运营的信心。
不过,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首席研究员、中国汽车电子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胡坚耀认为,目前行业对“奇点已至”的判断依然过于乐观,当前企业在Robotaxi上的大规模投入在5年内难以收获回报。“Robotaxi在技术、成本、政策、社会接受度、运营等方面还未到成熟阶段,只能说还处于过渡期,距离真正大规模商业化仍有距离。”胡坚耀称。在他看来,Robotaxi当前在技术上仍有瓶颈,完全无人的可靠性有待进一步验证;成本上,规模效应还需验证,而盈利拐点依赖规模;政策上,需要解决全局立法,责任认定与保险配套等问题。
“如祺出行、曹操出行等背靠车企的出行企业在车辆定制、供应链成本等方面更加可控,现有网约车用户与运营体系能够平滑导流至Robotaxi市场上。”胡坚耀表示,尽管短期难见回报,但部分出行企业在Robotaxi的发展上具备优势,有望抢占市场机遇。不过,整体来看,Robotaxi硬件成本、运营成本还需进一步下探。“硬件成本要到15万元以下,运营成本达到0.5元/公里。”他说。
“出行公司在上市后才能有更多资金发展Robotaxi,利用自身面向终端的运营与服务优势,抢占市场。”在曹鹤看来,上市短期来看是为缓解资金压力,长期而言也为出行企业培育Robotaxi创设环境。
正如如祺出行相关负责人所言,成功上市一方面为公司长期发展拓宽了融资渠道,有更充裕的资金加大在Robotaxi运营、自动驾驶数据解决方案等业务上的投入;另一方面,也有力提升了公司品牌的市场竞争力,以上市为契机引入了小马智行、文远知行、滴滴等企业为基石投资,拓宽合作与创新空间。
可见,上市只是生存手段,远非出行公司盈利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