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平台作桥梁 Robotaxi供需两端如何被撬动
7月23日,如祺出行在广州举行“Robotaxi+”战略发布会,宣布将凭借平台的资源聚合优势和运营服务经验,面向各地方监管机构、自动驾驶技术公司及其他生态合作方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共同加速Robotaxi大规模商业化落地。
进入2025年,Robotaxi的商业化似乎再度被按下加速键。一边是技术公司千辆级车队蓄势待发,另一边是出行平台高调推行开放计划。当技术供给与市场需求在出行平台上碰撞出“火花”,Robotaxi的全新产业生态正在悄然形成。作为桥梁的出行平台,正通过其独特的角色定位,撬动Robotaxi市场供需两端。
出行平台“串联”产业链
今年以来,出行平台在Robotaxi领域动作频频。先是4月,滴滴出行联合创始人、滴滴自动驾驶首席执行官张博分享L4自动驾驶领域的思考与实践,并发布新一代前装量产Robotaxi的硬件平台。
据介绍,滴滴出行凭借庞大的数据优势,与广汽埃安合作打造具备全球化适配能力的L4自动驾驶车型,并计划2025年年底量产交付。张博表示:“2025年是滴滴Robotaxi规模化运营的关键一年,1000辆无人出租车的落地,意味着自动驾驶技术正式从测试走向商业化,未来3~5年将是爆发期。”根据最新规划,滴滴自动驾驶将在2025年底前投放1000辆无人车,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成都等核心城市,并逐步向二线城市扩展。这些车辆将采用滴滴与广汽、比亚迪等车企联合研发的新一代L4自动驾驶车型,成本较初期下降60%,具备全天候运营能力。
紧接着的5月,上汽集团移动出行战略品牌享道出行与Momenta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共同打造全球首个基于前装量产的Robotaxi车队,围绕Robotaxi的可规模化运营展开深入探索。其中,Momenta将提供其行业首个基于前装量产的Robotaxi方案,复用现有上汽智己LS6的硬件,量产硬件稳定性更强,推动规模化落地。在“全区域可通行+可规模化”的基础上,享道出行具备和拥有丰富的Robotaxi运营能力和成熟的管理经验,通过在上海、苏州等多地构建成熟的运营网络,成功将自动驾驶服务带出“实验室”,输送到城市“动脉”之中。
时值6月,由哈啰出行、蚂蚁集团、宁德时代通过旗下投资主体共同发起成立的“上海造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宣告注册,将专注于L4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安全应用和商业化落地。据悉,三方分工明确:宁德时代提供智能滑板底盘技术与高安全动力电池,解决Robotaxi的续驶里程与硬件安全瓶颈;蚂蚁集团贡献AI大模型、区块链及信用体系,优化自动驾驶决策算法与用户支付体验;哈啰出行开放全国2800万日活用户及360个城市运维网络,为技术落地提供真实场景与流量入口。
来到7月,如祺出行发布“Robotaxi+”战略,分别与广汽商贸、广汽能源,以及来自广州、杭州等地的4家Robotaxi资产战略伙伴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在Robotaxi车队及运维网络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如祺出行除了宣布面向各类合作伙伴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还明确提出未来5年要推动10亿元级投资计划,建成覆盖100个核心城市的Robotaxi三级运维网络,形成可支撑每年10万辆Robotaxi线下运维的综合能力。
在7月举办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上海市正式颁布新一批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牌照。文远知行携手奇瑞汽车、锦江出租,成功获批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开展基于法规的主驾无人公开道路载人自动驾驶出行示范应用服务。
驱动因素呈现多元化
不仅在国内,今年以来,国外市场的Robotaxi落地节奏也不断加速。7月,全球移动出行“鼻祖”Uber持续扩充Robotaxi合作伙伴矩阵,包括Waymo、文远知行、小马智行等自动驾驶公司先后加入其阵营。
总体来看,Robotaxi正从技术研发逐步走向大规模商业化落地阶段。出行平台集体进军Robotaxi赛道,其本质是技术变革倒逼下的战略抉择。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催化出行行业变革,布局Robotaxi是出行平台顺应市场发展趋势、保持未来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此外,Robotaxi市场具有广阔的商业化前景,布局该领域有望为出行平台带来新的增长点与盈利空间。
事实上,Robotaxi作为人工智能在出行行业的最大应用场景之一,已成为出行服务领域高确定性趋势。高盛最近上调了对中国Robotaxi市场的长期预测:预计到2030年,中国Ro‐botaxi市场规模将达140亿美元,车队规模将达约53.5万辆;到2035年,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长至610亿美元,车队规模将达到230万辆。此外,弗若斯特沙利文公司预测,Robotaxi全球市场总规模将于2030年达到8349亿元,2024~2030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将为239%,2030~2035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将为31%。而中国有望成为最大的Robotaxi市场,占2030年全球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市场的比例将为58.5%。
而对于出行平台来说,此时布局Robotaxi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企业进入密集上市期,Robotaxi概念成为了资本眼中的“香饽饽”。
近年来,随着出行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出行平台选择上市融资。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讲好资本故事,从而吸引投资者的关注成为企业需要面对的重要议题。Robotaxi作为未来出行的重要发展方向,拥有巨大的想象空间,无疑是各大出行平台讲好资本故事的绝佳素材。
以滴滴出行为例,在其提交的招股书中,多次提到自动驾驶业务的发展情况,并表示将加大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投入。在它之后,如祺出行、哈啰出行等平台,也均以Robotaxi作为吸引投资者的一大卖点。
如果说外部的资本需求和行业竞争是推动Robotaxi大规模商业化的催化剂,那么技术的成熟与产业链的完善则带来了底气。经过多年发展,自动驾驶技术已经取得不小的进步。特别是在人工智能、传感器、通信等技术的推动下,L4自动驾驶已初步成熟,开始为Robotaxi的大规模商业化提供技术支撑。
产业链的完善也是Robotaxi大规模商业化的重要保障。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涉足Robotaxi领域,完整的产业链条正在形成。最近,宁德时代(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宣布,与南京领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T3出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基于宁德时代“磐石底盘”平台,共同探索Robotaxi全生命周期的优化运营策略,加速其商业化进程。此外,曹操出行宣布,与商业航天公司时空道宇达成战略合作,将依托“吉利星座”的卫星服务,进一步提升自动驾驶安全标准,致力于实现服务车辆“永远在线,永不失联”。
政策助力商业化探索
近年来,政策层面对Robotaxi的商业化落地不断给予助力。2025年4月1日起实施的《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明确支持自动驾驶汽车用于个人乘用车出行;3月1日起实施的《武汉市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促进条例》,支持L3自动驾驶在城市道路、高速公路等场景测试与应用。去年8月,公安部交通管理局介绍,公安部正在积极推动《道路交通安全法》的修订,其中对自动驾驶汽车的道路测试、上路通行、交通违法和事故处理相关责任追究等方面都将做出详细规定。
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上海市还发布《上海高级别自动驾驶引领区“模速智行”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模速智行”行动方案》)、《智能网联汽车出海行动方案》、上海自动驾驶实训场建设成果、智能网联超级场景。其中,《“模速智行”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27年,实现L4自动驾驶载客突破600万人次、载货超过80万TEU,开放道路超5000公里,覆盖区域达2000平方公里;L2/L3自动驾驶功能新车占比超90%,L4自动驾驶实现量产。
在政策的“东风”下,Robotaxi的商业化探索“启航”了。7月31日,文远知行发布了今年二季度财务报告,公司营收达1.27亿元,同比增长60.8%;其中,Robotaxi业务营收4590万元,同比激增836.7%,占总营收比例升至36.1%,成为增长核心引擎。而今年一季度,小马智行乘客车费收入增幅明显,同比增长800%。这一方面是因为小马智行在一线城市付费Robotaxi服务的拓展,目前其Robotaxi商业化运营涉及北上广深等地,总面积超2000平方公里,覆盖中心城区、机场和高铁站等关键交通枢纽;另一方面也得益于针对不同用户群体的精细化运营策略,一季度其注册用户数量环比增长超20%。
在海外市场,当地时间6月22日,特斯拉在美国得州奥斯汀启动Robotaxi试点运营服务,首批投入10辆Model Y,用于Robotaxi服务,乘客需支付4.2美元的固定费用。今年5月,Waymo宣布已完成1000万次无人驾驶行程,覆盖美国奥斯汀、洛杉矶、旧金山和凤凰城等地,且从500万次翻倍到1000万次仅用了5个月,均为付费行程。
政策环境给予企业试错空间,加速技术走向实际应用场景的进程,吸引更多资本与创新力量涌入Robotaxi赛道。以中东地区为例,中东地区尤其是阿联酋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应用与落地探索上给予了很大支持。这为中国智驾企业的技术输出奠定了良好基础。7月29日,文远知行和Uber宣布,与阿布扎比综合交通中心(ITC)合作,在阿布扎比的阿尔雷姆岛和阿尔马里亚岛正式开展Robotaxi服务。文远知行表示,Robotaxi服务范围的扩展预计将使订单量翻倍,服务区域已覆盖阿布扎比近一半核心区域。
2025年Robotaxi驶向何方
Robotaxi不是凭空想象出的需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交通拥堵带来困扰,人们对于高效、便捷出行的追求,以及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让整个产业链的发展顺水行舟。
在这其中,出行平台积累的海量数据与用户资源,需要新的业务场景进行深度挖掘与价值转化。以滴滴为例,其拥有大量用户的出行数据,这些数据对于优化Robotaxi的运营调度、提升服务质量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布局Robotaxi,出行平台能够将自身的数据优势与用户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实现业务的协同发展与价值最大化。
某车路协同企业技术专家林良(化名)对记者表示,目前,Robotaxi赛道正分化出几条路径:一是以滴滴为代表的出行平台主导型路径,通过百万辆Robotaxi规划和广汽、比亚迪的整车制造能力,试图将现有3亿用户直接转化为潜在乘客,其核心竞争力在于日均千万级订单积累的路况数据;二是以特斯拉为代表的垂直整合型路径,其每一次OTA升级都在同时优化Robotaxi的决策能力;三是以萝卜快跑、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企业为代表的第三方技术服务商路径,它们以技术研发为核心,通过大规模的路测和数据积累,优化自动驾驶算法,直接从L4自动驾驶切入,力求一步到位实现高度自动驾驶的商业化落地。此外,部分科技公司和车企联盟的模式能够整合各方资源,加速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避免单一企业垄断,降低行业重复开发成本。“各企业的发展模式并非完全独立,而是存在一定的交叉和融合,展现了多元化的合作格局。”他说。
“出行服务的未来必然是Robotaxi。”如祺出行首席执行官蒋华认为,Robotaxi行业已进入比拼落地能力的阶段,能否实现规模化商业落地,决定各市场参与者是否有资格在这个赛道走下去。他称:“任何在押注Robotaxi上举棋不定、摇摆犹豫的企业很快就会掉队,而这个‘很快’可能就是短短数年。”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Robotaxi进入商业化落地阶段,规模化运营这一稀缺能力将不可避免地成为行业竞争的焦点,而公共交通治理也必然面临新的挑战,能否实现可靠监管下的高效落地,也将决定行业的未来走向。
在车夫咨询合伙人曹广平看来,出行平台密集布局Robotaxi领域,图谋的是未来千亿元级的市场“风口”,“赌”的是相关业务的技术发展、用户激增和成本降低,看好的是这一趋势不可逆转,但也面临着来自车企的竞争、行业的监管、市场推广的反复拉锯等。“最大风险可能来源于,初期投资的巨大财务压力以及强者压倒式领先的竞争压力。而机会也可能在于与车企通力合作,自研先进的智能化服务平台以及拓宽服务业务。除自动驾驶的技术难度外,还在于人工成本的降低,是否能抵消自动驾驶系统和动力电池的成本增加。”他说。
上联技术与方案供应商,下接车企与终端用户,出行平台已成为串联整个产业链的关键一环,将在Robotaxi商业化落地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