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路三千 联云聚车 ——“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的进展与未来
近日,《中国汽车报》记者就“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一年来的工作,对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车路云一体化”首席专家、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以下简称“创新联盟”)基础数据平台工作组组长杜孝平,创新中心战略与标准事业部总经理、创新联盟副秘书长李晓龙进行了专访。两位专家(以下简称“创新联盟专家”)解答了试点城市推进“车路云一体化”一年来的进展、成果、未来趋势等广受行业瞩目的问题。
工作成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中国汽车报》:近一年来,北京、重庆、上海、广州等地针对“车路云一体化”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法规、标准。当然,试点城市的发展并非齐头并进。两位专家如何评价各地在“车路云一体化”试点方面的探索?整体来看,它们取得了哪些成果?
创新联盟专家:从2024年7月五部门公布“车云路一体化”试点城市名单以来,行业在协同发展、城市建设、车企参与、场景探索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成果。
协同发展方面,围绕“架构相同、标准统一、业务互通、安全可靠”的试点要求,相关标准化机构、高校、研究机构、车企、科技公司、示范区平台公司等各类单位广泛参与,共同组织编制了《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规模建设与应用参考指南》、《“车路云一体化”系统应用与建设指南》、《“车路云一体化”系统建设与应用实施方案图》、《“车路云一体化”标准体系及应用试点推荐标准清单》(以下简称《推荐标准清单》)等文件,为推动试点城市互联互通,支撑规模化应用奠定了基础。同时,针对社会广泛关注的地理信息安全、交通安全保障等方面,行业也正在积极开展研究。
城市建设方面,面向“车路云一体化”赋能车辆出行安全、交通效率等关键目标,各地积极加强建设。根据不完全统计,20个试点城市(联合体)已建设智慧道路超过3000公里,智慧路口3500余个,边缘计算单元4700余套,各类感知设备3万余台。面向试点建设,20个城市(联合体)均提出全域红绿灯联网、城市级云控基础平台建设等目标,支持城市级场景应用。同时,各地主管部门加强协同管理,推动道路基础设施资源和数据等的共享共用,实现智能网联汽车、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数字化转型建设协同。
车企参与方面,车企对“车路云一体化”赋能车辆安全提升取得广泛认可,积极开展相关技术研发与验证工作。例如,清华大学智能绿色车辆与交通全国重点实验室、创新中心联合12家国内外车企开展“车路云一体化”一致行动,推动场景功能统一标准开发和跨区域测试工作,并计划于今年10月在北京、重庆等地方开展规模验证。清华大学与中国一汽共同开展车路云跨域协同复杂系统的设计与集成,实现云控智驾应用技术开发。值得一提的是,一汽、东风、长安等车企深度参与城市试点规划建设工作,构建新型的车-城融合关系,实现了车企需求、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服务之间更好的协调。
场景探索方面,在规模化场景和城市级示范方面都做出有益探索。例如,交通信号灯灯态信息与交通事件信息支持量产车型应用,正在逐步成为主管部门、试点城市、车企的共识。此外,智慧出租、智慧公交、自主代客泊车(AVP)、干线物流、城市物流、低速无人车、封闭场景(园区、矿山、港口)等L4自动驾驶示范场景示范规模进一步扩大,市场参与者正积极推动商业化应用探索。
迎来更广泛城市的互联互通
《中国汽车报》:两位专家能否具体谈谈应用试点城市发展的异同,帮助外界了解现阶段“车路云一体化”建设的侧重点与方向?
创新联盟专家:本轮试点是希望更广泛城市的互联互通,为车企提供一致、连续的网联协同驾驶服务,各城市也按照试点工作要求推进。相比差异化,在试点工作中我们更希望实现“车路云一体化”的数据互通和业务一致。
同时,也有一些城市结合地方的产业特色、交通需求等,形成了一些创新探索和有特色的差异化场景。例如,北京围绕高级别示范应用,在“车路云一体化”自动驾驶技术探索方面处于前列;重庆结合城市交通需求,对全覆盖路侧基础设施赋能车辆提升智能驾驶能力进行了建设与探索;无锡结合地方研究优势,积极推动交通信号数据标准化研究和验证示范工作;杭州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基础,赋能“车路云一体化”数据治理和上车应用;上海、苏州等地积极推动数据应用方面探索;鄂尔多斯结合场景需求,推动自动驾驶干线物流场景的探索。
试点城市在业务互通基础上,为形成可复制的推广经验、指引下一阶段试点任务提供了有益尝试。同时,在20个试点城市(联合体)之外,也有部分城市主动开展“车路云一体化”相关探索工作,例如在广西凭祥浦寨口岸,“车路云一体化”技术已应用于无人驾驶集卡口岸跨境运输场景,实现24小时无人化通关运输。
《中国汽车报》:广深、长三角等地较为强调城市间的协同,这对于当前“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城市建设有怎样的意义?
创新联盟专家:“架构相同、标准统一、业务互通、安全可靠”的试点目标,就是通过相同的架构与标准支持各城应用试点,实现城市内与城市间的互联互通,保证用户可跨域共享网联赋能服务。
城市群协同及网联服务规模部署,也是吸引车企推进“车路云一体化”功能量产上车的最关键因素之一。本次20个应用试点申报城市(联合体)中包含了杭州-桐乡-德清联合体、海口-三亚-琼海联合体两个联合体,就是为了践行这一理念。
目前,京津冀、长三角、广深等地积极探索跨城市、跨地域的互联互通与协同,有利于进一步坚定车企信心,对推动“车路云一体化”规模化应用有重要价值。随着应用试点建设工作的推进,未来也一定会看到更多的跨城市互通协同案例出现,并将逐步实现全国互通,使用户可跨域无感共享相关资源与数据。
推进统一标准 优化网联赋能服务
《中国汽车报》:此前,智能网联汽车的地方性标准相对供给不足且较为割裂,这种情况是否有所改进?创新联盟做了哪些相应的推动工作?
创新联盟专家:为支持试点标准统一,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创新联盟牵头,联合汽车、通信、公安、测绘、住建、交通等跨行业标准化组织及研究机构,围绕“支撑政策先行,促进协同创新,指导示范应用,实现互联互通,构建产业生态”的目标,结合试点建设内容及“车路云一体化”系统架构,全方位梳理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项目,形成了《推荐标准清单》,推动构建科学合理、协调兼容的“车路云一体化”标准体系,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标准应用示范。
《推荐标准清单》发布以来,得到各城市的广泛关注,并在试点工作中积极采信,有效推动了跨城市的标准统一。同时,创新联盟还通过对各城市在试点建设推进过程中遇到的标准缺失问题,积极联合标委会,组织相关单位,同步开展标准立项与研究工作。
《中国汽车报》:试点城市推进“车路云一体化”工作,都在强调场景创新。目前,它们在场景创新和商业模式搭建等方面进展如何?
创新联盟专家:不少城市在制定“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总体规划方案时,皆强化需求驱动这一要素。它们基于实际应用需求规划场景建设,如大力推进信号灯与交通事件信息上车,实现绿波通行车速建议、闯红灯预警等功能。部分城市还加强了基于城市级云控基础平台,实现对具备辅助驾驶功能车辆的感知增强、协同决策规划与控制等网联赋能场景规划。试点城市通过明确“车路云一体化”体系相关主体及其相互信息/数据流转关系,设计了具备价值交换的商业化运营路径。
随着各地“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工作从规划建设发展到运营阶段,基于城市级云控基础平台可实现交通基础设施资源与交通数据跨域共用的特征,将支持面向车辆出行安全高效、城市交通智慧化管理与数据要素流通等应用,提供越来越丰富、成本更低的网联赋能服务,其商业路径与模式将逐步显现。
随着应用用户规模的扩大与需求的增加,智能化路侧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化需求将更加旺盛,通过政策引导将极大地吸引社会力量加入共建。部分试点城市已提出由政府牵头、联合头部生态伙伴一同投入,以共建多赢方案推进“车路云一体化”,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新型商业模式被探索与验证。
以需求为驱动 夯实各项发展基础
《中国汽车报》:接下来,“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的建设将呈现哪些趋势和特征?需要着力避免哪些问题?创新联盟又将在其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创新联盟专家:基于智能网联汽车安全应用的迫切要求,我们对汽车与交通行业转型走“车路云一体化”之路的信念更加坚定。随着应用试点工作的推进,各城市结合自身产业优势对功能场景与产业应用的成功探索,将快速辐射至其他应用试点城市与产业,加速“车路云一体化”规模应用的形成,进而推动商业模式的大规模落地。
为了能让用户便捷享受到“车路云一体化”的应用效果,加速规模化落地,促进商业闭环的形成,试点城市一是要参考建设指南、推荐标准清单,坚持统一架构和标准一致,保障可互联互通;二是要以需求为驱动,加强城市级云控基础平台、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以保障网联赋能服务落地;三是应大力加强应用环境建设,通过制定产品应用推广政策,组织体验活动,加强宣传传播等方式,提升消费者接受度。
为更好地促进行业形成共识,推动“车路云一体化”落地,创新联盟正在从产业研究、标准研究和验证、场景落地应用等方面开展工作,推动行业共识,加速试点工作落地。产业研究方面,针对系统架构、支撑技术、安全保障等方面开展联合课题研究,形成行业共识成果并快速迭代优化;标准研究和验证方面,基于对“车路云一体化”标准体系及推荐标准在应用试点推进中的效果、问题与需求调研,深化“车路云一体化”系统、交管信息服务应用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智能路侧基础设施分类分级等标准研究,组织标准验证活动,推动标准的升级迭代;场景落地应用方面,编制“车路云一体化”场景路线图,促进行业共识,并针对信号灯数据上车、交通事件数据上车、AVP等场景开展系统研究并推动规模示范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