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汽车生态大会在渝召开,聚焦技术、安全与出海破局
9月5日-6日,2025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生态大会(以下简称“汽车生态大会”)在重庆举行。作为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的重要主题活动之一,本届大会由招商局检测车辆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招商车研”)、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机械行业分会、重庆汽车工程学会、重庆市汽车产业商会联合主办,以“集群聚力 产业向新”为主题,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前沿技术,打造全球产业集群交流合作高地,促进与交通运输等领域融合,激发创新,推动产业集群高效协同、高质量发展。
携手发布12项智能技术成果
重庆作为智博会主办城市,同时也是汽车制造的重要高地,2024年汽车产量超过254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达95万辆。长安汽车刚刚升级为一级央企,赛力斯不断创造高端车逆袭神话,汽车产业链重构和“渝车出海”成为重庆产业转型的重要抓手。
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邓仁杰表示,招商局集团与重庆已签署全面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共建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科技创新中心、现代化产业体系、西部金融中心、现代化国际都市等领域深化合作,实现共赢。邓仁杰指出,招商检测作为集团重点打造的科技创新板块,承载着集团在科技创新领域的重要使命,其旗下招商车研,作为在渝成长起来的国家级检验检测机构,已成为招商局集团服务汽车产业技术进步和安全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邓仁杰强调,招商局集团将依托招商车研等平台,积极参与测试验证体系建设、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生态营造,努力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贡献央企力量。
据招商检测副总经理,招商车研党委书记、首席执行官、总经理,重庆市产业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闵照源介绍,招商车研作为招商局集团旗下专注于汽车及交通运输领域的综合型车辆技术公司,建有汽车、摩托车、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筹建)4个“国家质检中心”。本次汽车生态大会,招商车研携手清华大学、重庆大学、长安、赛力斯等多家国内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及车企,发布12项涵盖智能驾驶、智能底盘、智能座舱等前沿领域的技术及产品创新成果,充分展现了产业集群创新活力,共同为重庆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聚智增色、创新赋能。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指出,重庆作为西部汽车产业核心,一方面带动零部件与科技企业集聚,形成“整车引领、协同创新”格局;另一方面以智博会、西部示范区为引擎,初步建成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成为西部产业标杆与全球高地。付炳锋强调,中汽协将联合招商车研等伙伴,秉持开放协同理念,完善供应链协同机制,助力重庆等区域产业集群持续升级。
筑牢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安全底座
会上,围绕智能网联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安全及行业发展,多位院士、专家展开论述。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指出,发展世界一流智能交通,需筑牢安全可信底座。他强调,中央“市场准入十条”中的“自主可信计算”,特指中国自主的可信 3.0 技术,其能在计算过程中同步开展安全防护,确保计算结果与预期一致。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李骏肯定了行业在智能网联汽车安全水平提升方面的成果,提及招商车研推出的智能驾舱评价规程(AI-CAP)、智能安全评价规程(AI-SAP)、汽车AI安全评价规程(AI-STAR),促进了行业的健康良性发展。他建议,借基础设施共建、技术创新及企业全球化布局等优势,推进中国标准国际化,提升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话语权。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汽运中心主任、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周炜认为,自动驾驶汽车的应用应明确其属性定位,应坚持以人为核心、限定条件使用和清晰界定责任三大原则。他建议,对智能营运车辆分类分级,对自动驾驶运输企业、车辆、人员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召回技术中心副主任李艳提出贯通“准入—在线监测—缺陷认定—召回—OTA复核”的全生命周期闭环,强调以标准为底座、以技术为支撑构建相关体系,以治理为目标夯实现代交通安全可信底座。
欧盟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孙金华指出,动力电池系统已成为火灾高风险区,要确保新能源汽车的火灾安全,除了关注电池本质安全外,还需在电池事故隐患的早期预测预警以及新能源汽车火灾的主被动防控等方面进行持续创新。
出海合规与产业链协同成关键
当前,中国车企正加速出海,尤其是欧洲、东南亚等地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热门目的地。以泰国为例,其瞄准“东盟第一”,加大扶持电动汽车,吸引了包括长城、比亚迪、广汽、长安等在内的多家中国车企陆续在当地建厂。
泰国国王科技大学首席专家、泰国电动汽车协会主席佑萨鹏・劳额伦(Yossapong Laoonual)指出,东盟各国设立了明确的电动化目标及支持政策,覆盖生产、销售和基础设施建设,正积极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其中,泰国“EV3.5”政策旨在提升零排放汽车产量和普及率,通过补贴和投资促进措施推动市场快速增长。不过,他强调,泰国仍面临充电基础设施不足、本土供应链薄弱及国际竞争加剧等挑战。
与此同时,作为全球第二大电动汽车市场的欧洲,同样吸引着中国车企加大布局和投入。不过,想要在这里站稳脚跟并不容易。德凯亚太区高级副总裁、中国大陆及香港董事总经理吴航军告诉《中国汽车报》记者,欧洲是高门槛汽车市场,中国车企获得欧盟整车型式认证(WVTA)只是拿到了通往这个市场的“入场券”,真正的挑战在于车辆全生命周期持续合规,其中涵盖生产一致性审查(COP)及欧盟不断升级的监管要求,例如通用安全法规(GSRII)、网络安全法规(UN-R155)和软件升级法规(UN-R156)、欧 7 排放标准、环境车辆护照(EVP)等。
吴航军强调,中国车企需转变观念,从“通过认证”到“持续合规”、从“产品出海”到“体系出海”,需组建欧洲本地技术团队、深入理解欧盟法规体系、完善供应链管理、构建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体系等,而德凯凭借覆盖欧洲的测试实验室和认证网络,可以提供全流程解决方案,助力中国企业精准应对合规风险,成功打开欧洲市场。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绿色低碳是全球汽车产业转型的核心主线,也是各国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实现低碳减碳的关键赛道。大会期间,生命周期思维倡议(LCT)汽车和电池工作组联合成立。作为主机厂代表,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可持续专家徐家明告诉《中国汽车报》记者,工作组的成立,为汽车主机厂搭建了国际交流协作平台,主机厂的低碳转型工作更容易被国际所认可;同时也搭建了产业链交流平台,将大大提高产业链上下游在绿色低碳转型方面的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