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点创新”到“聚合发展” 首届聚合智能产业发展大会召开
能比心、会握手的人形机器人,随时准备“上天”的飞行汽车……时至今日,在各大车展上,五花八门的汽车产品早已不是惟一看点,智能机器人、低空飞行器正在成为新的“显眼包”。敢在汽车主场“登堂入室”,智能机器人、低空飞行器靠得可不只是热度。作为技术同源、要素相通、应用融合的三大产业,汽车、智能机器人、低空飞行的融合发展已然成为当下共识。然而,三大产业究竟要如何打破边界、深度融合,不能停留于口号,更要深入实践。
9月16~17日,围绕三大产业协同发展,首届聚合智能产业发展大会(2025)在武汉光谷拉开序幕。本次大会聚焦“协同融合创新链产业链 推动聚合智能产业发展”主题,来自三大产业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探AI时代协同推进聚合智能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期间,聚合智能产业委员会(EAI 100)宣布落户光谷,国内首个聚合智能创新平台——聚合智能产业创新中心也同步揭牌成立。
• 三大产业同源、同链、同应用
在车百会理事长张永伟看来,“聚合”的本质是技术同源、链条相通、应用融合。AI技术的蓬勃发展打破了过去不同产业各自为战的产业边界,以单一视角看待产业发展的思维开始逐渐向跨行业的聚合思维转变。在底层技术、产业链、应用场景等方面存在众多相通性的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低空飞行三大产业因此开始彼此交融。
从技术上看,三大产业本质上均是以AI作为底层技术的智能终端产品。在低空飞行上,沃飞长空副总裁兼首席公共事务官肖前志表示,电动航空与智能汽车在技术理论基础上基本相通,始于汽车产业的电动化技术浪潮正在“卷”向航空赛道。
对于智能机器人,地平线副总裁、战略部&智驾产品规划与市场部负责人吕鹏表示,智能机器人涉及的AI算法、云端基础设施等核心技术与智能汽车有高度相通性,当下机器人市场的发展与6、7年前仍处于早期阶段的智驾行业有异曲同工之处。知行科技则依托自身在汽车产业控制器、算法等方面的积累跨界智能机器人领域,已成功打造出全球首款国产中高算力机器人控制器。
产业链的互通则可极大降低产业发展成本。总体上看,目前全球聚合智能产业链已初步形成“一套共性零部件+多个智能终端”的“一对多”产业生态。具体来看,三大产业在感知部件、计算部件、算法模型、执行部件、电池、通信、轻量化和高强度材料及制造工艺等领域均可实现不同程度地复用。维他动力联合创始人赵哲伦介绍到,其机器人供应链约90%均延续了汽车供应链。肖前志则表示,希望借助汽车供应链,在3-5年的时间里,把低空飞行器的价格从当前的千万级降到数百万级。
此外,在应用场景上,三者在城市综合管理、立体智能交通等领域可形成多元化组合式应用。据国家邮政局政策法规司原副司长、一级巡视员靳兵表示,无人车、无人机以及行业仓储机器人、无人智能装备等智能终端均已在快递物流行业开展试点运营与推广。清华大学车辆学院教授、车辆国家首席科学家、欧洲科学院院士曲小波也表示,飞行汽车的应用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提供了“轻基础设施”的低空交通解决方案。其中,多旋翼更适合用于解决15公里以内的中低流量出行需求,复合翼适合更长距离的城市内出行。
• 阶段不同聚合式发展需求同存异
聚合式发展绝非产业的简单叠加,而是多方面的深度耦合,因此三大产业之间的差异化发展同样需要重视。由于应用领域差异和所处发展阶段不同,三大产业在技术、产业链、应用上仍然存在差异,即便是共性技术也存在需求和指标差异。
其中,在电池部件上,三大领域对于电池技术性能的诉求存在不同。如在当前电动汽车追求的“大电池”趋势上,曲小波认为,飞行汽车的飞行时间大约在10分钟左右,并不需要大电池。此外,在电机部件上,上海大学教授罗建指出,三大产业用到的电机尽管产业链共通,但使用场合不同、侧重点不同。其中,机器人电池强调小而灵巧,在功率密度上存在一定难度;电动航空由于更高的功率密度和转矩密度要求,使得其散热变得更严重。
在供应链复用上,肖前志表示,当前电动航空领域对汽车产业核心供应链的复用仅不足20%,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传统汽车产业链无法满足电动航空领域的适航安全要求。对此,他呼吁:“建议大家来干一干航空,传统汽车供应链厂商可以考虑向电动航空转型。希望将来电动航空可以使用汽车产业80%的核心供应链。”
另外,三大产业也有着各自“成长的烦恼”。在相对成熟的智能汽车领域,斑马智行首席技术官司罗指出,当前智能座舱的交互多停留在命令式交互上,仍存在识别不准确、不够类人等问题,影响用户体验。“大模型上车”趋势的发展推动智能座舱正逐渐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感知转变。“智能座舱领域正从流水线架构走向端到端架构,把大模型有效使用起来,所以从现在到明年这一时间节点非常重要。”司罗称。
针对智能机器人的发展,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研究员、机器人控制实验室主任赵明国指出,当前具身智能发展过于分散,借鉴汽车产业发展路线图,他提出人形机器人发展路线图,从第一阶段“人的智能占主导”分阶段加入视觉感知能力、团队配合等能力,最终实现更高程度的自主。
围绕低空飞行,曲小波指出,低空交通的发展仍然存在以下几大痛点。第一,飞行器系统的适航认证、运行测试与空域规划能力,均需要进行大规模的飞行测试。然而,样机飞行测试成本高、周期长,且存在较高安全风险,难以大规模开展实机试验。第二,城市低空交通环境复杂,建模难度极高,单一仿真系统难以满足要求。在他看来,如今全球近300款飞行汽车未来会逐步收敛为5~6款核心构型。
• 多方协同打造聚合“三大件”竞争力
“聚合发展理念有望助力智能机器人在5年内迈入‘电动汽车时刻’。”张永伟强调,聚合智能产业发展首先要抓牢制造环节,利用汽车产业链优势,建立“三大件”制造优势。当前,我国电动汽车产业链供应链成熟度、技术先进性居于全球领先地位,在聚合发展理念下,汽车产业链供应链优势可迁移至智能机器人和低空飞行领域,形成我国聚合智能产业在技术、成本上的竞争优势。
第二,推动单一部件企业向聚合领域拓展。当前,不少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正通过随车企拓展新领域、龙头企业跨界协同、供应链企业抱团拓展新领域、共性前沿技术攻关等途径向智能机器人、低空飞行产业拓展,推动三大产业交叉融合发展。
第三,加快拓展国际市场。在张永伟看来,聚合“三大件”有望成为继出口“新三样”之后新的“出海”引擎。这就要求行业企业一举不同国家和地区市场特点,采取多元化的“出海”路径。他表示:“现在‘三大件’出口都是蓝海,一定要加快国际布局,国内、国际两大市场同步发展。”
第四,要不断完善产业突进机制。一是从单一产业发展思维转向聚合统筹发展;二是协同规划应用场景、基础设施、算力体系,防止各搞一套,导致资源浪费;三是在政策突破、法规调整、行业管理方面先行先试。
靳兵则建议,三大产业的发展要以始为终、应用为本,根据行业发展需要而推进,切忌想当然。第二,要在深度上下功夫,从需求、成本、安全、商业化等多层次综合发展。第三,政产学研用需集智攻关,打通聚合智能产业发展之路。第四,要在“干中学、学中干”,可率先在部分地区进行试点应用。第五,融合创新的同时要完善标准及政策法规制定。第六,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日常培训等教育环境要适时增加跨学科内容,加快复合型人才培养。
其中,针对人才培养,加速进化副总裁苏颖介绍到,加速进化不仅通过“机超”等赛事培养开发者、展示先进技术,还计划构建K12到高效的阶梯式课程体系,并开发人形机器人教学实训平台,建立全方位人才培养生态。
从车企角度出发,江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刘江波提出了“一车带全链、贯穿车机人”的愿景。车企要基于整车/整机研发、先进制造、产线工艺、高效产能与供应链管理等优势,联合飞行器、机器人头部公司,通过应用层、端云层软件与服务的共创,牵引培育聚合智能技术产业生态网,同时跨域强化优化现有车载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