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论 || 朱明荣:传承饶斌精神,点燃中国汽车新引擎
历经70多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国汽车工业正以昂扬的姿态,向着世界汽车工业之巅迈进。然而,如今的年轻人或许并不知晓,这座辉煌大厦的根基,是由一位原本对汽车一无所知,却怀着实干报国之志的革命先辈——饶斌,亲手打下的。
饶斌是中国汽车工业当之无愧的主要奠基人和杰出开拓者。
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没有汽车工业。1950年,中央成立汽车筹备组,排摸、集聚所有汽车相关资源和人才,计划在长春筹建第一汽车制造厂。彼时,在革命事业中留下了英勇足迹的饶斌正在东北从事党政工作,但他非常羡慕那些在基层干实事的人。1952年,39岁的饶斌主动请缨,投身于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建设,就任厂长。
在一汽的8年里,饶斌带领广大职工克服重重困难,边学边干。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他们在长春的荒野上,仅用3年时间就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汽车制造厂,结束了中国不能造汽车的历史。1956年,国产第一辆解放牌卡车下线;1958年,一汽又研制成功第一辆东风牌小轿车和红旗牌高级轿车。
进入60年代,面对西方封锁和中苏关系恶化的严峻形势,国家提出在“三线”生产汽车备战。饶斌再次肩负重任,在鄂西北的大山中筹建第二汽车制造厂。他大胆提出“四新”方针——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强调产品系列化和生产专业化,为二汽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966年,他主持制定了《第二汽车制造厂建厂方针十四条》,提出“创中国式汽车工业发展道路”的宏伟目标,致力于打造好用、好造、好修、省油且保持世界一流水平的汽车。
饶斌还是中国汽车工业转型发展的引路人。
改革开放后,他以其卓越的远见卓识,提出“外引内联”战略。他积极倡导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创建了北京吉普车厂、上海大众汽车厂等中外合资企业,有力推动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为中国汽车工业的现代化布局奠定了基石。
同时,饶斌提出“联营”构想,力主调整汽车产业结构。他精心规划了全国的轻型车基地、重型车基地、轿车基地等,将291家企业和45万职工组成7个联营公司,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国家汽车工业低产分散的问题,还为中国汽车工业的规模化发展铺平了道路。
饶斌更是中国汽车人才发展的“栽树人”和托举者。
在一汽建设期间,他以“出汽车,出人才”为目标,领导一汽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学习活动,先后组建长春汽车技术学校、领导进修班、业余文化学校、中技夜校、司机学校等职工教育系统,让职工摘掉“白帽子”,并选拔500多名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赴苏联学习,为中国汽车工业培养了大批骨干力量。有数据记载,当时参与一汽建设的万名技术工人,有80%是建厂后培养的。在二汽建设时期,他加强职工教育培训,再次办起了工业大学和技术学校,为社会输送了大批技术人才。担任机械工业部领导后,他更是关心人才、重视人才培养,多次呼吁并倡导加大汽车人才培养力度,协调资源助力高校和企业办学。
他于1955年创办的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是吉林工业大学的前身;1972年创办的二汽工人大学,发展成为湖北汽车工业学院;1986年力促德国大众与上海同济大学开办汽车专业和研究所,还推动各汽车厂兴办至少6所中专和15家技工学校。正是在他的努力下,中国汽车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如今几千万的汽车人才,皆是早期汽车人才火种的星火燎原。
饶斌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历程中功勋卓著,有人称他为“中国汽车工业之父”,有人赞他是“中国汽车先驱”。可以说,没有饶斌,就没有中国汽车工业波澜壮阔的今天。
岁月磨砺山河,精神永不褪色。
论及功绩,“从无到有建成一汽、自力更生建成二汽、引进合资战略布局”,即可概括饶斌为中国汽车工业倾尽心力“出汽车、出人才”的35年。但当我们翻开《饶斌传记》,扒开时间的刻度,却发现又如此厚重。在一穷二白、艰苦卓绝的创业环境中,在饱受精神折磨的政治干扰下,那些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奋斗故事,那些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的创新实践,那些鞠躬尽瘁、甘为桥梁的奉献精神……一件件,一桩桩,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凝聚成了第一代汽车人的精神丰碑,成为我们当代汽车人不可忘却的记忆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1987年夏天,饶斌应邀到一汽研究汽车产品的换型问题,接着又来到上海大众汽车公司研究桑塔纳轿车零部件国产化问题,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我老了,无法投身中国汽车工业的第三次创业。但是,我愿意躺在地上,化作一座桥,让大家踩着我的身躯走过,齐心协力把轿车造出来,实现我们几代人的中国轿车梦”,他临终之前的这段肺腑之言至今仍感动并激励着一代代中国汽车人接续奋斗,以实干精神实现产业报国。
精神的传承是一场“汽车梦”的接力。
今天的汽车人依然传承着以饶斌为首的第一代汽车人的精神基因。一汽的“八字精神”(学习、创新、抗争、自强)里流淌着开拓者的热血;东风的“马灯精神”照亮着创新者的征途;奇瑞的“小草房精神”延续着奋斗者的初心;吉利“让世界充满吉利”的愿景传承着第一代汽车人“进入世界汽车产业前列”的雄心。比亚迪造车时下属部门、子公司对汽车零部件的“认领、包制”与当年二汽“老厂包建新厂”的智慧遥相呼应;在智能化变革里,蔚来穿越“至暗时刻”重现着一汽、二汽建设者的韧性。这些精神火种,在时代更迭中愈燃愈旺,共同汇聚成中国汽车文化波澜壮阔的叙事脉络,也是支撑行业未来发展的精神脊梁。
在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与智能化的激烈竞争中,在“软件定义汽车”的变革浪潮下,在中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攻坚时期,我们更应深思:饶斌留下的精神火种,该如何点燃中国汽车的新引擎?
首先,始终坚定信心。信心与雄心能赋予我们前行的勇气。近期上海车展的盛况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我们确实打下了一场漂亮的“汽车工业翻身仗”。饶斌建设二汽时提出的“创中国式汽车工业发展道路,生产出世界上第一流的中国汽车产品”的美好愿景,已基本实现。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建设汽车强国的道路依旧布满荆棘,挑战重重:国际局势风云变幻,暗流涌动;汽车产品同质化与低价化竞争日益激烈,“内卷式”竞争隐患犹在;供应链部分关键环节尚未实现自主可控;竞争加剧导致企业盈利能力持续承压……面对这些严峻的挑战,我们要坚定发展的战略定力,秉持改革开放的理念胸怀,坚定不移地走电动化、智能化、AI化、低碳化、全球化的发展道路,在竞争与合作中携手共进,共同拥抱汽车强国的梦想。
其次,坚持守正创新。汽车产业发展到今天,比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守正创新。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使命不仅要做大做强,更要高质量的发展,其核心的灵魂就是创新。一方面,我们要聚焦核心技术,围绕汽车“电动化、智能化、低碳化”进行深入的技术创新,既需要行业关键领域的“卡脖子”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更渴望有从0到1的创新突破,引领产业发展迈向新的高度。
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敢于自我革命,以组织变革与管理创新,构建更加灵活、高效的组织体系,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为技术研发与国际化发展助力。同时,创新必须基于核心价值观,绝不能陷入“价格战”和“恶性竞争”的泥潭。我们要坚持行业自律,坚守道德底线,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实现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中国汽车产业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赢得尊重。
第三,深耕人才战略。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核心是技术,关键是人才。李岚清曾在《饶斌传记》序言中提到饶斌之所以能创造“一汽奇迹”,其中最重要的是抓住了人才这个最关键的一环。当时一汽汇聚了全国各地大批优秀人才,而饶斌十分尊重人才,不仅善于使用人才,而且注重培养人才,最终实现了一汽创建之初提出的“出汽车、出人才”的宏伟目标。人才对于产业的重要性,历史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也如此。在建设汽车强国的征程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人才战略。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背景下,行业应更加重视战略科学家、科技创新人才、大国工匠、青年创新团队等各类人才群体。当前,中国拥有巨大的人才红利,在人工智能时代,汽车行业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不仅培养人才,还要尊重人才、善用人才,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激发人才的创新潜能,实现“新汽车”人才红利最大化,推动中国汽车进入技术创新红利期,迎接更加辉煌的新汽车时代。
再者,强化文化建设。建设汽车强国,不仅需要技术、产品等为代表的硬实力,还需要以管理、文化等为内涵的软实力。然而,与海外汽车强国相比,中国的汽车文化建设明显滞后于汽车产业的发展步伐。我们要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去推广、宣传中国汽车文化,讲好中国汽车故事,将汽车文化融入汽车产品中,为产品赋予精神内涵,并将产业故事与产品同步输出到全球,在世界消费者心中播撒中国汽车文化基因。我们期待,通过加强汽车文化建设,提升中国汽车产业的软实力,为中国汽车走向世界、成为汽车强国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朱明荣写于饶斌主题展开幕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