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王凤英

发布日期:2022-03-04· 中国汽车报网 王金玉 编辑:刘晓烨
王金玉 编辑:刘晓烨

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将围绕汽车行业的热点问题提出三项议案建议,为汽车行业产能利用率提升、车规级芯片产业发展和电池热失控防护技术应用建言献策。

发挥区域聚集优势 盘活闲置资源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下,汽车产业转型加速,多地掀起了投资汽车产业项目的热潮,车企纷纷加速在华布局,我国汽车产业现有产能规模正进一步扩大。然而,伴随着市场竞争更趋激烈,产能利用呈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发展态势,优势产业聚集区域产能面临不足,但多地也出现大量产能闲置现象,带来资金、土地、人才等资源的流失,不仅阻碍当地的经济发展,也影响中国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王凤英认为,整体产能利用率低、闲置产能规模加大、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加剧等问题,都将不利于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王凤英建议:发挥区域聚集优势充分利用现有产能,做大、做强民族汽车产业;统筹发展闲置产能,鼓励兼并重组、加快建设智慧工厂;强化监管力度,建立退出机制,避免资源浪费;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鼓励中国车企“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

发挥顶层设计优势 推动动力电池热失控防护技术应用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使用过程中的动力电池热失控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784万辆,全国范围内约发生3000起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其中,动力电池相关的安全事故占据很大比重。在王凤英看来,防止动力电池热失控,提高动力电池安全性能,迫在眉睫。

动力电池安全涉及电化学安全、机械安全、电气安全、整车集成安全、功能安全、热安全等多个方面,是一个系统性的安全指标和综合设计能力的体现。目前,业内解决动力电池热失控问题,主要从本征安全(单体电池的热安全与热设计)、被动安全(电池模块的热蔓延和热管理)和主动安全(电池系统的热管理与热控制)三方面入手。

本征安全就是从单体电池的热失控机理着手,从材料层设计和制造的角度加以解决。

被动安全指在某一个单体电池热失控之后,用系统热管理的办法,也就是隔热和散热的办法,保障电池包安全。

主动安全主要指智能管理与充电控制,例如利用云平台、大数据进行提前预警。主流电池企业和汽车企业均围绕这三方面齐头并进,以提升动力电池的安全性能。其中,基于电池模块的动力电池热失控防护技术作为保障新能源汽车用户生命安全的最后一道堡垒,尤为重要。目前,动力电池热失控防护技术已经成熟,但由于产品刚刚上市,宣传不足,尚未引起社会和企业界的广泛认知。

王凤英提出,目前,成熟的动力电池热失控防护技术已经推出,但由于业内认识不足,新技术推广应用不及预期;在相关技术出现之前购车的用户,也不能享受到这些前沿安全技术的保护。为此,她建议发挥顶层设计优势,推动动力电池热失控防护技术应用: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规划,推动动力电池热失控防护技术的应用,助推其成为新能源汽车出厂的必备配置;逐步对存量新能源汽车标配动力电池热失控防护技术。

发挥统筹优势 推动中国车规级芯片产业快速发展

近年来,国家愈发重视半导体行业发展,扶植力度空前,中国半导体行业由星星之火渐起燎原之势。但由于车规级芯片研发周期长,设计门槛高,资金投入大,目前中国芯片企业造车规级芯片意愿低,未能实现该领域的自主可控。2021年以来,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汽车产业芯片供应严重短缺,影响了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取得更进一步突破。车规级芯片研发周期长、门槛高、利润低,芯片扶植政策存在错位、车规级芯片产业初期缺乏保护等因素加剧了芯片荒之下,我国车规级芯片产业未实现自主可控的问题。

王凤英建议,短期优先解决“缺芯”问题。由国家相关监管部门出手,系统布局,恢复秩序,防止一哄而上加剧乱象。面对扩产、投产的芯片制造企业,建立行政审批绿色通道,能够使企业迅速投产以解汽车行业燃眉之急。

中期完善产业布局,实现自主可控。建议国家统筹资源,进行车规级芯片产业链部署,完善产业布局,支持优势企业开展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将“卡脖子”的关键零部件领域掌握在自己手里。制定5-10年车规级芯片产业发展规划,由国家统筹主导,引导中国车规级芯片产业技术紧跟前沿技术发展趋势加速发展,同时,注重对下游应用产业应用中国企业车规级芯片产品的引导,真正实现让市场反馈推动技术迭代。对车规级芯片应用端企业,推行“国产化芯片”应用相关优惠政策,依据应用的“国产化芯片”的国产化比例进行适当税收或其他方式优惠,加快相关应用方案落地,帮助自主车规级芯片提升产品竞争力,使制造企业顺利生长。

同时,构建产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机制,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要从顶层设计上,加紧长远战略布局,建立车规级芯片产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长期机制,切实落实半导体产业技术人才梯队建设,保证产业技术全面布局并始终紧跟前沿发展走势,进而谋求产业结构升级。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