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帆竞发 行稳致远 | 两会社评

发布日期:2022-03-09· 中国汽车报 中国汽车报 编辑:李卿
中国汽车报 编辑:李卿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3月4日,一年一度的“两会时间”如期而至。
  回首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十四五”规划实现良好开局。与此同时,在乘风破浪中,中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立足2022年,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全国人民也将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路上阔步前行。2022年的全国两会也因此而意义非凡。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中国汽车产业无疑将肩负更多新使命。不可否认,无论是“双碳”目标的达成,还是科技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抑或是在全面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过程中确保产业安全等,都与汽车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和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型升级息息相关。
  当中国汽车产业在新冠疫情、芯片供应短缺等诸多复杂因素的交织下,仍然以逆势增长的出色业绩,连续13年蝉联全球新车产销量第一;当电动化、智能化转型持续推进,中国新能源汽车实现超预期增长,引领全球;当自主品牌汽车持续向上,出口实现新突破,中国汽车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中国制造”水平得到全球广泛认可……2022年,全面放开外资股比的中国汽车产业,正以更开放的姿态积极参与全球竞争。种种事实都在有力地证明,中国汽车产业有足够的信心和实力,在变局与新局、机遇与挑战中脱颖而出。
  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期、深水区的中国汽车产业,又将如何在努力构建新格局中着力塑造新优势,在精准把握新机遇中有效应对新挑战?不可否认,中国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之路任重道远。在我们创造诸多骄人成绩的同时,更应当冷静审视不足、补齐短板,明确努力方向。
  去年的全国两会,“碳达峰”、“碳中和”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3060”目标的指引下,全国上下也掀起了“双碳”达标热潮。为扎实推进“双碳”目标达成,党中央多次召开会议,深入分析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必须正视的是,“双碳”目标的达成不是“运动”,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今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进行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其中明确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以及政府和市场4对关系。不搞齐步走、“一刀切”,把握好降碳的节奏和力度,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将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具体到汽车行业,在助力“双碳”整体目标达成的过程中,协同全产业链上下游参与者共同实现减排脱碳,已在业内达成普遍共识。
  我们仍需清醒地看到,当前在“双碳”目标实现过程中,行业企业仍存在一些误区,在具体操作层面,包括碳排放标准体系、管理制度,以及衡量行业、企业降碳脱碳的水平、进度和效率等具体指标体系亟待完善。2022年,汽车行业践行“双碳”目标,也将围绕建立健全相关体系标准,将汽车行业的减碳脱碳引入到实际操作性更强、评估更精准、更量化的阶段。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一直是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关注和热议的核心话题之一。就汽车产业而言,自主创新是永恒的主题。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更是打造中国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事实上,中国汽车产业也在坚持不懈地自主创新中受益良多。值得注意的是,当下中国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已不是狭义的“闭门造车”,而是以全球化的视野和格局,挖掘自主创新潜能,并积极融入到全球汽车产业的技术竞争中去。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为例,2021年有52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取得标志性进展,其中涵盖包括节能、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氢燃料电池汽车,以及智能网联汽车、汽车轻量化、智能制造、动力电池、电驱动总成、充电基础设施等各相关领域。这些自主创新技术取得标志性进展,将为中国汽车产业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积累竞争优势,提供充分的技术创新支撑。
  今年全国两会,多位代表委员依旧针对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汽车“三电”核心技术竞争力、优化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完善充换电设施、规范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等问题提出了建议。这也意味着,新能源汽车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确保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完善新能源汽车使用环境迫在眉睫。
  数字化时代,人们在享受数字红利的同时,对数据安全的关注度大幅提升。全国两会期间,数据安全也成为高频热词。随着智能网联汽车逐步普及,汽车数据安全不仅确保个人隐私和信息不被泄露,也涉及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去年,包括《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等一系列相关政策出台实施,以规范汽车数据处理活动,保护个人、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汽车数据合理开发利用。今年,这些政策法规将陆续落地,其间也将衍生出更多新问题、新挑战,需要在实践中破解和应对。
  与此同时,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高度韧性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仍然成为今年全国两会汽车及相关行业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化解供应链风险、增强供应链韧性绝非一日之功、一己之力。这也是对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跨界协同能力、国际合作能力,以及全局掌控能力的综合检验。未来,中国汽车产业的“强芯”、强链之路道阻且长。

热门推荐